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53.html

明代,为了保障十三陵区的安全,在陵区四周建造了陵墙(当地人称老边墙),陵墙周长约里,陵墙经过的10座山口都设关驻兵把守。十口分别是中山口、东山口、西山口、榨子口、老君堂口、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南部陵墙开设有大红门、小红门。

  明朝时期,陵墙戒备森严。皇陵由专职的守陵太监看守,其它人员,包括陵户的百姓在内,不得在陵内过夜。到了清朝以后,陵墙内才许可耕地的百姓居住,各陵寝周围才渐渐出现了村庄。

??

十三陵区所在地的地形是一座盆地,陵区南部为平原,东西北三面为山地。陵区南部有五座自然的小山丘,陵墙西南起自小虎峪山山腰,中间经过云彩洼山、凤凰山、虎山、龙山、汉包山,在这五座山的山脊全部筑墙。向东经过西山口、榨子口、中山口和东山口四座山口,最后在陵区东南方向的蟒山山腹终止。陵区北、东、西侧是山地,以把截山口,建造关城为主。大红门,是帝后谒陵或者官员祭陵时,出入的大门,平时关闭。大红门段陵墙,由大红门起,分别向西面的虎山和东面的龙山之上伸延。

??

十三陵大红门

小红门(小宫门),在西山口东部凤凰山脚下,是陵户和各陵神宫监守陵太监以及施工人员出入之门。小红门陵墙,建在云彩洼山和凤凰山之间,全长约米。崇祯十七年()四月,崇祯帝入葬思陵,帝后棺椁便从此门进入。

??

十三陵小宫门村

大、小两座红门的陵墙的墙体为红色,墙顶均覆盖黄琉璃瓦,因而当地人称之为“皇墙”。民国初年,红墙大致保存完好,后因无人管理,陆续被当地百姓将砖石拆走。崇祯十七年()四月,崇祯帝入葬思陵,帝后棺椁便从此门进入。陵区十口:十三陵以南有东山口、中山口、榨子口和西山口。其他六个山口,则在陵区北半部。长陵以西有德胜口和雁子口,以北有锥石口、贤庄口和灰岭口,东北方向有老君堂口。

十口中,只有东山口,是十三陵区的出水口,因而没有建关城,其余九口都建有关城、水门及墩台。十口的陵墙,都是由关城左右伸向两侧的山麓。十口中,只有灰岭口关城上以及东山口两座墩台上建敌楼,其余八口关城上没建敌楼。

???

为了阻碍敌军进入关口,在关口之外还有许多的人工防御设施。在灰岭口外、德胜口外、贤庄口外设置鹿角榨木、拗马品字浮石、种植灌木等障碍,阻止敌人骑兵。

对于口外的地势平缓之地,随地形变化铲成壕沟,或挖陷马坑、建造拦马墙、种植灌木杂树,以限制敌人骑兵。以上诸项措施,说明明代对陵寝的护卫是非·常的重视。

????

中山口

1,中山口又叫伽蓝口。当地群众又称"钱粮口",是清代十三陵内百姓去昌平交税纳粮之通道。它东接东山口敌楼,西接大红门东侧红墙。口东为汉包山,口西为龙山,口宽9米。两山之间现为公路。汉包山坡上的陵墙部分残高为1.4米,宽1.5米。中山口北侧的仙人洞村,原名是永陵园,十三陵原各自有园,种植瓜果供祀陵用。永陵园今称仙人洞村。

???

西山口

2,西山口,在西山口村北,小红门村中。口西为云彩洼山,口东为凤凰山,两山之间宽米,地势平旷,中建小红门,现小红门及红墙均都已毁坏不存,陵墙由小红门左右向两侧山脊延伸,墙以山石垒砌,白灰灌缝。墙基宽1-1.25米,上宽0.7米左右,残高0.4一2.85米。西侧边墙建至山顶处,总长米。东侧至榨子口,长米。口内东侧现存水关两座,各一孔,二者相距14.35米,水关以青条石为基础,三层,长3.3米,宽1.5米。水关之上建有陵墙,残存墙基,下部为灰石垒砌,上部砌以大城砖,残存四层。

????

榨子口(图片来源五湖四海上口段老师)

3,榨子口,距大红门西1.5公里。山口南为虎山,北为凤凰山,口宽24米。陵墙全用碎山石加石灰砌成,陵墙近口处较宽,宽约2.8米,在山脊部分较窄,宽约1米。榨子口西侧为东营村(已并入西山口村)北侧为康陵园村,选择在山口最窄处构筑城墙,高3~6米,宽2~3米,墙体与陡峭的山势相连,将山间的平地紧紧地封闭起来,犹如一道栅栏卡在交通要冲处,故名榨子口。

??

东山口

4,东山口在十三陵水库大坝,东为蟒山,西为汉包山。山口由河道和平地组成,口宽0米。十三陵区内的四条河流(老君堂、灰岭、锥石和德胜口)汇合以后,从东山口流出,四条河汇合以后称为东沙河,在沙河镇朝宗桥汇入北沙河。明代东山口东西两侧各有三层高的敌楼,两座敌楼相距米,都被拆毁,仅存两座楼台。楼台为正方形,边长16.60米,高7.25米,由大块长方形花岗岩砌成。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因西楼台正处在大坝的西坝肩,被拆除了,东楼台处在大坝东坝肩稍南,利用楼基修建了十三陵水库的陈列馆。陵墙自中山口向东,沿山脊建陵墙。现在蟒山山麓上,尚有残墙,以山石垒砌,白灰灌缝。东山口的东侧陵墙沿山脊东北向,盘绕于群峰之间,以山石垒砌,灌以白灰,山石每层厚27一30厘米,灰层厚5-7厘米。墙宽2.5米左右。

??

德胜口村

5,德胜口,位于今德胜口村西北。口宽25米。今德胜口水库截流大坝即是原德胜口的关城遗址,两侧残留有陵墙残基,墙体以山石垒砌,中间灌白灰。水门南侧残存条石两层,长2.4米,高0.6米。

???

雁子口

6,雁子口(燕子口),位于十三陵镇燕子口村西北。雁子口沟口宽约10米,山口东山为白草坡,西山为风水坡,两山之间建关城,水门,东山墩台。陵墙外砌条石,内用碎山石灌灰浆而成。现东西两侧山上残存有陵墙,东侧墙基宽5.7米、上宽3.8米、残高4.6米、长15.4米;西侧墙基宽8.3、上宽8.1、残高4.6、长18米。

??

锥石口村

7,锥石口,位于十三陵镇锥石口村北。口通延庆,沟内狭窄崎岖,口宽22米,山口两侧山势陡峭,西为峭壁悬崖,未建陵墙。东侧陵墙建至山腰,总长.1米,山口处墙宽6.6米、高4.7米,末端宽1.8、高2米。墙顶上砌城砖。山口建关城,水门,现均被水冲毁。

????

贤庄口

8,贤庄口,今称下口,位于下口村西北,口通延庆,宽15米。嘉靖十五年,建有城垣和西山墩台和水门。口西侧悬崖峭壁,墙较短,总长21米,宽9米、高3.3米。东侧边墙呈外弧形,沿山坡而建,总长米,陵墙所砌条石层高有12层,最大者长1.3米,小者长0.75米。

?????

灰岭口

9灰岭口,今称上口,位于十三陵镇上口村北,口通延庆及黄花镇。口宽9米,两侧陵墙保存尚好,墙体以山石、河卵石垒砌。永乐年间曾建有旧城一道、敌楼一间。嘉靖十六年改建为敌楼三间,并将口内城垣加厚增高,增筑了东西敌台。陵墙自山口向两侧沿山坡而建,呈外弧形,近口处宽而高,山坡上较窄较矮。西侧总长.5米,东侧总长米。

??

老君堂村

10老君堂口,位于十三陵镇老君堂村,口宽78米。口通黄花城,建有关城、水门,陵墙自关城向两侧山腰延伸,北侧陵墙自山口至山腰长约米,保存不好,墙基不甚明显,为乱石堆成,无白灰浇筑。南侧陵墙已毁。水门、敌楼和关城都已无存,只有零散存些碎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zz/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