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阅中华民国四年〈公元年〉出版的《昔阳县志》时,看到了卷首第六页有邑举人王敦临《乐平昔阳辩》一文以及卷三之第九页《拾遗》项目下引录《通志》中关于肥子国、鼓国以及昔阳城,究竟在什么地方的不同看法的几段言论,都是各抒己见,没有统一的认识。”这段话是已故族老眭凤鸣先生在《眭氏历史考证》中的一段话,肥子国、昔阳城确实引起了古今好多学者的争论。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史书上就记载了寥寥几笔,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肥子国到底在哪里?昔阳城和肥子国又是什么关系呢?

纵观历史长河中对肥子国和昔阳城的看法大致有两种。其一认为肥子国在现在的河北藁城,昔阳城是鼓子国的国都。另一种说法是肥子国在现在的昔阳县境内,昔阳城是肥子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东冶头村。我经过研究认为后一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并且肥子国和鼓子国的国都都叫昔阳。

肥子国是白狄人在春秋时期建立的一个方国。在当时白狄族人一共建立了仇由、肥、鲜虞、鼓四个国家。其中鲜虞国面积最大、实力最强,其它三国都是它的属国。由于四国同族同源,它们组成了联盟共同御敌,多次打败过周边的邢国、卫国。公元前年狄人联合伐邢,邢国措不及防全线崩溃,危在旦夕,管仲力谏齐桓公出兵,邢国才逃过灭国之灾。可见狄人的实力不允小觑。〈《左传·闵公元年》记载:“狄人伐邢……齐人救邢。”〉

《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左传中只给出了肥子国的末代国王绵皋和灭之的时间公元前年,并没有提及建国时间,至于建国时间和存在多少年,已无从可考了。西晋学者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中:“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现在的昔阳县在西汉时叫做“沾县”,后汉时叫“乐平县”。因此杜预明确指出了,肥子国就在现在的昔阳境内,国都就是昔阳城。

《中华民国四年本昔阳县志修编》页:“春秋时肥子故封,古昔阳城在焉。经泥登口抵九龙关,东至直隶赞皇界,皆属胡巴。”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肥子国故封就在现在的昔阳县,东边的界限到赞皇,这也否定了一些人说的肥子国只是东冶头村的一个小城池的说法。

当你走进东冶头村就会听到一些和军队、国家有关的地名,有“亮军坪”、“校场坪”、“城东口”、“城西会”、“殿疙台”、“皇姑坟”等等。这些都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名字,传递着当年辉煌的信息。“殿疙台”相传是肥子国的金銮殿所在位置,“亮军坪”是操练军队的场所。这些信息都告诉人们当时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不是安置俘虏的地方,软禁的俘虏会让养兵?会让修金銮殿?这些都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看来这个地方当时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都,是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历史上在这一块只有一个肥子国,所以说东冶头就是当时肥子国的国都。

昔阳县政协出版的《昔阳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关于肥子国的传说与考证”一文中明确写道“现在东冶头姓‘眭’的人,就是肥人的后裔。”〈见该书11页〉眭姓是由别的改来的,全国各地的眭姓族人都知道肥子国和改姓的事。在交通不发达、通信落后的那个年代里,眭凤鸣族老几乎走访遍了中国有眭姓居住的地方,也证实了这一点,那就是眭姓人就是肥子国的后裔及改姓这件事。

在东冶头和周边的村庄都留传着一个故事,就是关于圭姓改为眭姓的传说。传说在古城被攻破后,圭王为了不累及族人,让所有的族人改为了眭姓,杀圭不杀眭,族人逃过了一劫。其实在春秋时期白狄和晋国互有通婚,晋国破城之后也不会赶尽杀绝,所以只是带走了国王绵皋,其他族人改姓后继续在那里生存。同样被许多人认为是肥子国的藁城,现在一个肥人的后裔也找不到,如果是的话显然不合常理。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年晋假道鲜虞遂入昔阳,把肥国灭了。当时的藁城东边是鼓国,西边、北边和南边的鹿泉、栾城、正定、赵县、高邑、井陉都是鲜虞国的疆域。如果肥子国在藁城的话,晋国要穿过几百里的鲜虞国土去攻打,再者肥、鼓、鲜虞是联盟,一开打这么长的纵深,鲜虞国断其后路,直接就让人家包了饺子了,不用说荀吴,就是普通的士兵也不会做那样的傻事。如果放到现在特种兵深入腹地完成一个斩首行动是能实现的,大规模的长驱直入穿过几百里的敌国国土去打攻坚战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从军事的角度去分析,肥子国不在藁城,而在山西的昔阳。

晋国国力雄厚以后想扩张领土,向东最大的敌人就是鲜虞,如果直接去伐,肥国会断其后路,就会形成两面受敌的局面。仇由国也是同盟的成员,但是山路狭窄行动缓慢,对晋国威胁不大,晋国才把仇由放到最后去消灭。肥子国则不然,是晋国攻打鲜虞的最大障碍,因此晋国要想东拓必须先想办法消除肥子国这个障碍。肥子国国都前面是昔阳泊,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贾往来频繁、国力雄厚。晋国也早想吞掉这块肥肉,一来能和和顺连成片,国土增大国力会增强,再就是肥子国就会成为晋国进攻鲜虞的根据地,使鲜虞国的国土直接暴露在晋国的攻击范围之内。

肥子国的国都昔阳城东边有一条古道,通往黄沙和井陉。韩信当年攻打井陉就是走的这条路,沿路留下了很多关于韩信的传说,有“韩信窑”、“韩信井”、“挑断岩”、“成山”、“七十二刀斩断卧龙岗”等等。北汉刘崇在静阳置寨,北控井陉南控黄沙,也是控制的这条要道。这条路能通到井陉古道,距离也不是很远。井陉古道在周穆王姬满驾八骏车西巡就开辟了,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要道。井陉当时是鲜虞国的领土,所以晋国荀吴就想出了借古井陉道伪会齐师,走不远就是通往肥子国的路口,转向突袭了肥子国。灭了肥以后把肥子国作为根据地,在昭公十三年就攻打鲜虞,昭公十五年攻破了鼓国。在砍掉左膀右臂之后,鲜虞国孤掌难鸣,周敬王三十一年晋国赵鞅率师攻打鲜虞,不久灭之。

辞海页:“肥,古族名,春秋时白狄的一支,初分布在今山西太原以东,部分在今河北藁城西南,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年)一部分并于晋国;另一部分北迁称肥如,在今河北卢龙西北,一说今山东肥城是肥人所居之地。”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页:“肥,春秋时夷国,子爵,今山西昔阳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即其国都,后为晋所灭,又今卢龙县西北有肥如城,藁城西南有肥累城,又山东历城县东有肥城县。或曰:皆晋灭肥后,其族类散处之地。”从这两段话可以大致分析出肥子国被灭后族人的迁徙情况:肥子国被灭以后,有部分族人东迁,在鼓国境内藁城建了肥累城。鼓国被晋国所灭之后,肥子国的东迁的那部分族人分为了两拨:一拨去了河北卢龙县,就是“肥子奔燕”;一拨继续东迁到了山东。肥人为了怀念肥子国,在他们迁徙居住过的地方取名时都带有“肥”字,因此才出现了多地认为是肥子国的现象。

关于昔阳,在左传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昭公十三年灭肥的时候提到“遂入昔阳”,另一次是昭公二十二年,灭鼓的时候提到“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有的学者从后面这段话断定鼓国的都城是昔阳,那公元前年进入昔阳没有灭了鼓国反倒是肥子国被灭,后来在公元前年又一次围昔阳,这大费周折又作何解释?两次提到的昔阳是一个地方的话,让人匪夷所思,一头雾水,理不清头绪!我认为有两个与昔阳名字有关的地方存在,一个就是肥子国的国都昔阳城,另一个是昔阳※是鼓国的国都,这样就说的通了。公元前年入的是肥子国的昔阳,公元前年围的是鼓国的昔阳。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肥子国是白狄族人春秋时期在现在的山西昔阳境内建立的一个小国,国都叫昔阳城,位置就在现在的东冶头村。

肥子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她短暂而辉煌的历史,史书上记载的太少,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遐想!希望有志之士能够共同研究,揭开肥子国神秘的面纱,让后人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来源:眭永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jg/9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