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往事范心柱最忆是母校
最忆是母校 范心柱 这是一所由张家祖屋改建的集小、中学为一体的综合型学校,环比周边几所小学,算是办学较早、规模较大的学校了,七十年代末的鼎盛时期,有学生多,教师20多人。校舍坐南朝北,跨过门前小操场,由碎石子铺就的两条呈倒八字状、蜿蜒爬上无为大堤顶的小路,似纽带,系住外面的世界。 穿过正门通道,“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校园中央生长着一棵高大粗壮的梧桐树,树冠枝叉交织,形如伞盖;硕大的梧桐叶间,漏下斑驳光影。以此为中心,向外伸展开来四条小路,路的两旁栽着葱翠欲滴的冬青树;青青的韭菜草,开着紫色小花,玉带般镶嵌在树根旁。由冬青树隔出四块小操场,供同学们课下休息活动。在西南小操场有一花台子,栽着桂花树,每到中秋佳节前后,“人闲桂花落”,花香弥漫,沁人心脾。 我们这一班人,出生于60年代,七八岁年龄时,便自四面八方,陆续踏进这座花园式的学校,开启我们童话般的、由懵懂走向智慧的读书时代。 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板凳自己带,乒乓球拍、蓝球凑钱买,连学校的响铃被盗,也由学生自家中带些碎铜来铸造新响铃。随着入学人数增加,学校要在校园东侧造房子。学校通知:开学每名同学要带两根屋椽子方可报到。同学们除了从停靠在军二公路车子上,将砖头一块块往下卸,往工地上搬运,还纷纷从自家带砖块来。那时,家中大都是土坯墙毛草屋,有同学实在弄不到砖块,就从无为大堤第三管理所的后院残垣上拆,弄得三所领导反映到学校。 那是一截奋斗的历程,因为经费不足,学校在外滩小江旁围滩造田。2亩多水稻秧苗绿油油地茁壮成长着,突遭暴雨袭击,一夜之间,水汪汪没了绿意。学校便组织同学们用木制水车提,用脸盆,水瓢往外端,总算保住秧苗不被淹死。 学校还开办了编席厂,下午课外活动铃声响起,校园内同学们蜂涌而出,奔向西北角空旷场院:破芦柴,切割成料,用石碾滚平滚熟,编织芦席,场面蔚为壮观。勤工俭学,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季节,带着它特有的生命力,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紧跟形势,红色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底色。今天对这个口诛笔伐,明天对那个愤怒声讨,开展学习黄帅、张铁生活动,鼓动学生出老师大字报。也真是奇了,“反动标语”居然涂鸦上女厕所的墙壁上,学校组织学生依序排队进去观看,然后回到教室坐位上用小条子写上自己怀疑的对象。一惯上课喜欢联系当前形势的倪老主任摘下老花镜仰天沉吟道“风乍起,吹皱一池无波春水。”文艺小分队也不闲着,腰鼓队到公社、县汇报演出,到贫下中农中慰问表演。由同学自编自导的京剧《沙家滨?智斗》作为临江学校的保留节目,出演了一场又一场。 到广阔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经风雨,见世面,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成为我们那一代人奋斗的终极目标。 人们都在政治的旋涡中苦苦挣扎,其目的就是一个:不做温室里的花蕾,而要做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翱翔。豆蔻年华的胚胎,被涂抹上浓浓政治彩釉。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人们好象都在翘首期盼着:雾霾散尽,碧空万里…… 年冬,邓公力主恢复高考,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多少寒门学子梦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我们恰逢其时,延迟半年毕业,参加中考。时间紧迫,同学们铆足了劲,埋头苦读。说《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同学中悄悄传阅,也只是多少年后同学聚会说说而已。子虚乌有,不足为证。一度时间,老师安排同学晚自习在班上集中学习,有什么搞不懂吃不透的地方,可以当面请教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比学赶帮,学习信心高涨,效力倍增…… 有一天下课铃已响了,理化课范老师收拾好授课笔记,却没有转身就走的意思,他习惯性地推了推挂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面对着同学们说:你们要乘着青春年少,发奋读书,考上高中,考取了大学,“知识改变命运”,一跨进大学校门,呈现在你们面前的将是一个五彩斑斓、花团锦簇的世界!其实,为改变自己民办教师身份,范老师白天忙教学,夜晚还得挑灯夜战,备战高考。一席发自肺腑之言,同学群里尽分享。 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谁也不会轻意放弃! 这一年的中考结束了,我们这一届同学,有一名考上省重点中学,有近20人考上普通高中,开启临江学校史上新高。 临江母校,感谢你像那棵参天梧桐树护佑着我们冬青小苗茁壮成长! 范心柱,安徽无为农商行人,爱好文学和书法,偶有“豆腐块”见诸网络媒体。人生信条:真诚待人,踏实做事。 小说▏范心柱:W同学的人生片段 父亲节特刊▏范心柱:岳父是个实诚人 范心柱▏我的书法情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qc/8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说说我的班主任厉害了,我的燕子姐余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