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父爱是一片蔚蓝的天空父爱是一方腴润的沃土父爱是一座魏峨的大山父爱是一泓晶莹的清泉---题记又是一年清明时,每逢这个感伤的季节,我的缕缕思绪便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我脆弱的情感拧成一根长长的细线,一头连着父母的荒冢,一头连着游子因思念而憔悴的心,依稀感受到故乡如此真实的泥土气息和刻骨铭心的记忆。恨我不能跨越万水千山去拜祭父母,无奈我把满腔的哀思凝聚于指尖,敲出忧伤的文字,追随父母渐行渐远的亡灵,让我思念的泪水流成霏霏细雨融入故乡的土地,让那浓浓的情思幻化成缕缕清风飘向遥远的天堂,愿我淋湿的文字化作灰色的蝴蝶,穿越时空的阻隔,轻叩父母沉寂的窗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的父亲去世已十九周年了。燕子走了有再来的时候,芳草衰了有再绿的时候,而父亲走了却再也回不来了。对于父亲的怀念一直都埋藏在我心灵的最深处。“相思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有人说离别的痛苦会随时日的推移而减退,而我对父亲的怀念却与日俱增,无数夜空下的思念,多少次梦中的相逢,都是那么真切,那么让我扯心!才知道,有一种悲伤在心里像春天的草儿,越长越茂;才知道,有一种爱在岁月里像醇香的酒,越久越浓!逝去亲情的伤痛,如那深深钻入肌肤的木刺,总会在不经意间触碰,给我痛彻心扉的心悸之殇。父亲的离去是我一直以来不忍触碰的伤疤。每当回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嘉言懿行,我心里便隐隐作痛,痛得我喘不过气来,总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那无边的哀思和愧疚便如潮水般袭来,我流泪的思绪更是跪着匍匐爬行,泪水开始蔓延,泪眼朦胧中,如烟的往事涌上了心头,打开尘封的记忆,回望流年的花开叶落,岁月斑斓的光晕在树影里婆娑,黯然回首,记忆的镜头摇来摇去……我的父亲是一位一辈子勤勤恳恳的老实忠厚的庄稼人,终日与泥土打交道。父亲生性耿直,为人和善,光明磊落,艰苦朴素,与人和睦相处。父亲的勤劳是远近闻名的。他一生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六个儿女(三儿三女)。由于我在家中最小,我见到的父亲已是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在家里,最小的我受到了全家人更多的宠爱,也由于如此,父母给我取了个带有“爱”的名字,小时侯村里人都叫我“爱娃”。虽然那时家境并不富有,可我依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小娇惯任性的我常常和父亲争辩,父亲叫我“常有理”。父亲在堂兄弟中排行为九,村里人都亲切的称他为“九爷”、“九叔”。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没有拍过我,甚至没有说过重的话,他就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但是父亲对我们也有很严格的一面,父亲廉洁奉公,立身严谨,始终保持清白的家风。父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以忍让为原则。父亲虽没有多少文化,但他明白“身教胜于言传”的重要,凡事都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总是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来感化我们,教育我们。父亲总是说“人穷志不短”,父亲教导我们做人正直诚实,做事认认真真,吃苦耐劳。为了家庭的生计,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忙碌劳作,任劳任怨,把一切劳苦都往自己肩上扛,吃尽了苦头,费尽了心血,历尽了磨难。在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是我们生产队的队长,整整当了十五年。那时候在农业社,父亲领着村民耕田种地、锄草、收割等等,父亲处处以身作则,重活累活,他总是抢着承担,时常忘了饥饿和劳累,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为“大集体”拼命地干活,操碎了心思。父亲厚道朴实,办事公道,从来不偏三向四。父亲一心向公,对自家绝无半点私心,凡事宁可自己吃亏。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里,锤炼了父亲的坚忍不拔的个性。父亲不占集体便宜,不贪集体一分钱,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处世的楷模。岁月如同刻刀,无情地在父亲的脸上刻下了年复一年的沧桑与变迁,那或深或浅的皱纹如一道道沟壑记载着父亲的辛劳,漂流着我们全家的安宁。在我们家里,我虽没有吃过什么苦,可是我明白父辈人是从苦日子里泡过来的。那时侯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最初的时候我们一大家人才两间房,房子成了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后来买了四伯的一间房(听大姐说的,在我记事已是三间房),才算是三间房。可是哥哥姐姐也慢慢长大了,三间房对于我们一家八口人来说还是格外拥挤的,再后来我们隔壁孤身的堂伯父要去远在天津的儿子那里安度晚年,把他的三间房以每间七百元卖给了我们家,虽然房子并不算贵,可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两千一百元对于一贫如洗的我们家来说也如同一个天文数字。那时候只有大哥教书有一些微薄的收入,其他的哥哥姐姐也都还在上学,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父亲的头顶。父亲东借西凑,四处下话求人,如同脱了一层皮,总算房子问题解决了。父亲极度节俭,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他一直穿的那件深蓝色的衣服总是破了补,补了穿,真不知道补了多少层补丁,有时侯母亲说太“丢人”了,可是父亲总是说:“庄稼汉人,穿整齐就行了。”每逢过年,父亲都要尽可能地为我们准备新衣服,而他自己从来穿的都是平时穿过的旧衣服。母亲偶尔给他做的新衣服,父亲总是放着不肯穿,就是走亲戚也是在母亲无数次的唠叨下他才肯换上。那时侯很多村子有一年一度的会,每次上会,近的地方父亲总是回来吃饭,远的地方父亲每次都是吃面,母亲总是说:“你爸一辈子都爱吃面,走到啥地方都吃面”(其实我们明白,面条是最便宜的,父亲为了省钱)在我们家父亲总是端着老碗吃饭,吃完饭他时常把碗舔得干干净净。父亲爱吃搅团,他把搅团叫做“水围城”。父亲是一个很爱体面的人,对自家总是省吃俭用,可是每个儿子的婚事他都要尽量操办得体面一些,每个哥哥要结婚的时侯,家里总是要早早地养好猪,在农村,别人评论酒席的好坏,好像是是洒桌上的肉的多少。所以那些年,三个哥哥相续结婚生子,孩子满月,姐姐出嫁,家里大事接二连三,经济很是紧张,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但是父亲在那些大事的操办上却绝不含糊,起码他自己要满意,要不然他可能睡不好觉。为了十几口一大家人能过上好日子,父亲日夜操劳奔波。记得那时侯父亲和哥哥去西安(距我们家四五十公里)卖柿子,常常是凌晨一点钟就步行出发了,一架子车的柿子才买三四十元钱,只要能买完都是好事,遇到下雨天,甚至给人都没人要,但是无论回家多么晚,父亲总要带一些油饼之类的东西给我们。我最小,当然也是吃的最多的一个,在那个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孩子们能有零食吃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嘴馋的我,那时候再怎么晚也不肯睡觉,和母亲一起等着父亲。每到父亲回来的时刻,我的心里总是乐得开了花。每当父亲吃完饭后,就坐在炕上把一天的收获拿出来清点,那几十块钱被父亲用小手帕包了一层又一层,父亲的粗糙的手总是仔仔细细地一张张清点着,一元、五角、一角……数来数去,好像多数一遍钱会多似的。辛苦一天下来,父亲嗓子喊哑了,也只是卖了三四十元钱,钱也没有因父亲的多次清点而增多。灯光下的父亲,是那样的苍老,是那样的憔悴,是那样的疲惫,目光里又有一种让人心疼的满足!此刻回首,那又是让我何等心碎的回忆啊!还有一次,父亲带哥哥去很远的偏僻的山上砍一种叫做“笆王肩”(长长的,毛耸耸的,可以卖钱)的东西,每次他们带着干粮一去就是几天,在山脚下餐风露宿,食不饱腹,有一次哥哥说他们看到了真狼,吓坏了,我们听了都很担心。小时候家里养过牛,养过马,都是父亲时常三更半夜起来喂食添水,精心照料。再后来,村里许多人承包果园,我们家负担重,人家出钱多,我们多出人力,包了两个果园,父亲常奔波于两个果园之间,操心费神,辛劳之苦不堪回首!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在他的眼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父亲每天总是把房前屋后清扫得干干净净。父亲从来没有睡过懒觉,每天他都早早地起床到村子外面地里转一圈,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了,这是他多年以来一直的习惯。父亲总是要求我们没事干也要早起,说是起床早了人精神好,要不然吃饭都不香。夏天里父亲总是戴着顶破旧发黄的草帽,冬天里父亲总是戴着顶火车头帽子。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夜里下了整晚的大雪,待我们早上起来,已是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树枝上吊挂着的冰嘴格外晶莹透亮,可是,我们家的院子前后通路却早已被父亲清扫得畅顺,我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时侯起来的,也许在我们还沉浸在美梦中的时侯父亲就已经忙碌了。父亲总是说要是我们在爷爷手里更使不过,我们的很多地方,父亲都看不惯,我们总是把一些东西随便放在一个地方,为此,父亲经常说我们,说我们爱乱摆,很多的时侯,父亲总是一边收拾,一边念叨我们的坏习惯,我们也好像不长记性,老是忘记父亲的教导。父亲常说“人勤地不赖”,在那一片父亲热衷于的黄土地上,父亲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培育着,那深沉的黄土地承载着父亲厚重的梦想,无数的日子里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无论风吹日晒,无论挥汗如雨,父亲总是默默地辛勤耕耘着,收获着。父亲的头发早就白了,白得想找出几根黑头发都不易,父亲饱经沧桑的脸也晒得黝黑,眼睛深陷,让人看了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疼。父亲人缘极好,待人很热情。他总是教育我们见了人要打声招呼,要不然别人说这家的孩子没家教。父亲总是说:“见了人叫一声,嘴动一下,你又不会少啥。”我们家有一片地在路边,每当父母在那里干活,父亲总不时要和来往的行人打声招呼,哪怕是他稍微有一些印象的别村里的人,父亲都要打招呼。母亲总是说:“你爸见了谁都打招呼,谁他都认识,”父亲就是这么一位极为热情的人,父亲是村子里出了名的“能行人”,方圆几里邻村的人都知道父亲的名字。父亲总是说“人过留名,鸟过留声”,在父亲心里好名声比什么都重要。父亲为人诚实憨厚,总是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处事,农村的习俗礼仪,风土人情,事事皆通。所以村里谁家有什么事都愿找父亲商量,谁家发生了纠纷,也愿找他去调解。家家的红白喜事,总少不了父亲的操持,因为别人都信任父亲,深知父亲把什么心都能操到,父亲也说过很多媒,成就了不少的夫妻。别人都喜欢和父亲打交道,父亲的干儿子就有四个,所以那时候我们家的亲戚很多,待客那天总是很热闹。父亲就是这么一个深得人们尊敬、信赖和爱戴的人。我不知道父亲读了多少书,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字写得很不错,那时侯每当庄稼的收成或别的什么事,父亲总是用粉笔记在后门上。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句话他觉得很有意思,可以从两边读,他随即写在了门上“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那时我也觉得很好玩,也记住了这句话。父亲记得很多百家姓,他总是教孙子孙女念百家姓,到现在我还记得许多。父亲笑起来哈哈大笑,听起来很爽朗,很能感染别人。父亲很爱花,我家院子里有个小小的长方形花园,旁边有一棵大的月季树,花深红色,后来父亲还添加了棵小的月季树,花为粉红色,还有两丛我叫不上名的植物,还有一些小小窟石,算是假山.我们家的小花园都是父亲一手经管的,他时不时要浇一些水,修剪枝叶,每到春天,小小的花园是我们家院子一道很靓丽的风景,我时常会折几朵花给一同玩耍的伙伴。我也会时常帮父亲浇花。如今,追忆过往,岁月依旧,只是“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不禁让人伤怀。父亲喜爱吸烟,吸的是焊烟,他时常买些烟叶子,在院子里晒干后用手搓碎,然后用东西包好。父亲经常手握着烟锅坐在炕沿上吧嗒吧嗒地吸着烟,好像总在沉思着。父亲很爱看秦腔戏,他时常也会唱几句,好像在抒发自己心中的一种情怀。附近的村子唱戏的时侯,父亲经常和一些老人去看戏,他知道很多戏,也时常给讲给我们听。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也很爱花,爱看秦腔戏,常常看得很入迷。在家里,父亲就是我们的天,凡事都是他出头露面,没钱的时侯都是父亲四处去借,我真不知道他曾经为难了多少次,碰了多少次钉子。那时候我很不懂事,好像读书是读给父母的,动不动就说不念了。可是父亲无论自己多么为难,却总是能让我按时上学。很多时侯,我惹母亲生气了,母亲舍不得打我,总是吓唬我说:“我回来给你爸说,叫你爸收拾你,”可是,这句话我听了无数次,直到父亲去逝,他也没有“收拾”过我。记得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我下了晚自习回到家还要看书,父亲要我早些休息,我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但是还有声音,父亲说了我几句,任性的我一气之下又往学校跑,一向胆小的我也不知从那里来的勇气,顾不得害怕,我从小路走,本已睡了的父亲又起来了,在后面追着我,他喊我我听到了也不应,我一口气奔到了学校,那时学校还没有关门,我进了校门便在路灯下看书,过了一会父亲也来了,任他怎么叫我我也不肯回家,后来那天晚上我和两个同学在她父亲的房子睡了一晚,父亲知道我没事才一个人又回去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再回首,想到五十多岁的父亲一个人行夜路那孤独凄凉的背影,我懊悔不已,伤心难过至极,我真恨自己当初的年少无知!不知什么时侯起,父亲得了冠心病,时常胸口疼得厉害。为了若大一个家庭,为了儿女们的婚姻,父亲操碎了心,身体状况日益下降,时常胸很痛他还要坚持干活。有一次,我看到父亲在一个角落用手捂着胸口,表情非常痛苦,我心里很难过。父亲就是这样,老是忍着,在人面前还装作没事。那时家里不是很有钱,父亲没有吃过太多的补品,但是每天要给父亲打两个鸡蛋,可是父亲总是舍不得一个人吃,总是要匀给孙子孙女一些。哥哥们很孝敬,不时为父亲杀只鸡炖些东西,也带父亲去西安看过,也要别人帮忙从西安带一些较好的药给父亲吃,父亲身上也常有备用的药,实在忍受不了他就会拿出来吃。那时侯我伯母的外孙在我们村落户,在西安工作,他对我的父亲特别敬重,因为伯母家中就伯母一人,她的庄稼基本上都是我们家帮忙种,哥哥们也时常帮伯母干一些零活,所以他每次回来也要帮父亲带一些药品。有一年春节,他在我们的小花园给父亲照了一些照片(后来也成了父亲的遗像)。(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陈素云,笔名媚子,祖籍陕西周至,钟情读书写作。高中毕业为梦想南下,当过流水线线员,做过公司文员。后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深圳某校初中语文教师,多次被评为宝安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年开始在空间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10年来写下散文、诗歌百余篇,达三十多万字。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若干文章,已公开出版散文集《故乡云》。读书写作,追寻文学天空的绚丽——一直在路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zz/9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装剧延禧攻略,这些中医梗你玩错啦
- 下一篇文章: 微群吟稿诗摘词选年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