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二十世纪初家乡农事纪实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千年来的水稻栽插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拔秧、插秧、薅草模式,到了二十一世纪﹐已被机械化所代替。延续数千年栽插水稻技术,已成为中华农耕历史文化遗产。眼下撰写该文,意在将我略知的桐城西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多人群体为代表的插秧模式,以及当年初夏农村田园风光﹐见于笔端﹐为后人开启研究延续数千年人工栽插水稻技术和模式,提供真实文字素材。01“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这是魏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对农业生产经营重要性认知﹐他认为农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无论是任何时代、何年﹐春天一开始﹐就要把耕种放到日常事务中第一位。任何人﹐怎能不理自己赖以生存的衣食而心安理得呢﹖只有通过“日入负耒”辛勤地劳作﹐年终才有收获﹐才不愁衣食,才能心安理得。水稻是家乡农村主营农作物。农历春节一过,各家各户就准备与春耕大生产有关事宜。到了清明时节﹐农家就要准备浸稻种,做秧田,撒稻种,培育秧苗,向农田里施肥。待油菜麦一收割,就要忙着插田。这个季节是农村最忙季节。宋﹒陈造《田家谣》诗云“麦上场,蚕出筐,此时祗有农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可谓是:“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那个年代农田所插的水稻﹐多半是在油菜、麦收割后才插一年一季水稻秧。一年插两季稻的农田很少。通常情况下,一般都在农历立夏至小满这两个季节前后为插秧季节。农村有句谚语:“立夏插田没几家,小满插田遍天下。”意思是说,到了立夏就有少数农户将未种油菜,或麦子的空闲田地,开始插早稻秧了;小满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割油菜、割麦、插田。在插秧季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管是天晴,还是天阴下雨,日连夜忙碌不停。诗人杨万里在《插秧歌》诗里描写农家在插秧季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如果是遇到下雨天便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插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桩大事,无论是哪一家,凡请来帮助插田的人,天刚亮就要下秧田拔秧,农村风俗:在拔秧之前,东家请拔秧、插秧的人先吃早点﹐然后再下田拔秧。这顿早点,一般都是吃糯米汤圆,也有的吃鸡蛋下挂面,有的吃糖蒸发糕。吃过早点﹐大家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地到秧田里开秧门拔秧。所谓开秧门:就是农户人家这一年第一次下秧田里拔秧。拔秧时,为了避免几个人一起下到秧田拔秧踩坏秧苗﹐先由一位有经验的拔秧、插秧老手,顺着风向下到秧田先开始拔(秧)。等拔出一块空间后,其他人才先后分别下到秧田里拔秧。拔秧时,拔到一把秧时,用扎秧草扎起来,再继续拔(秧)…。估计每个人早晨拔的秧,基本上能供本人半天时间插秧的需求量。秧拔好了,就回东家吃早饭。早餐后,各自挑着一担沉甸甸的秧(把),赶到要插秧的水田。多数插秧的人﹐脚下到水田里,就开始插秧。爱唱山歌的农夫,一边插秧,一边开始唱山歌。此起彼伏优美的山歌声,在九陌上空随风飘荡。即兴自编自唱的山歌。虽然歌词听起来不清晰,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中所写的:“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但从歌声中可以听出,唱的歌词都是倾吐农耕者一年到头经历的酸甜苦辣与艰辛,并虔诚地渴望着秋季有个好收成;多数人唱的山歌,是固定的流行山歌歌词:“东方泛白就起床,太阳露面就拔秧;辰时秧把满田抛,手握秧苗把田插;面朝黄土背朝天,腰酸背痛又一年;春夏栽插千株禾,秋收万担粮进仓…”。插秧是一门技术活,下田插秧很有讲究。一般下田插秧的第一人,必须是这群插秧人当中的高手,第二、第三个人不是高手,也是老手。最后一个下田插秧的,多半是新手,也有的是岁数大了、插秧速度比较慢的,或者是插秧技术比较差的人。不过第一个领头插秧的人,并不都是自报奋勇地当插秧第一人的,而是通过互相谦让后,在多数人不断地捧场下,带着有荣誉感地微笑,迈着轻松地步子,选择面朝顺风方向,屁股朝着逆风方向下到田里﹐开始插秧,其他插秧者,先后有序地下到田里开始插秧。并按照插秧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后退。往后退步的脚印﹐必须退在将要插的秧苗与秧苗之间的行距中间,避免秧苗插到脚印坑洼处。原因是:田里水比较深,脚印底下淤泥浅,秧苗插到脚印坑洼处﹐容易导致插下的秧苗上浮,引起“漂秧”。致使造成田里秧苗缺稞,影响秋季收成,这是东家最忌讳的。插秧高手插出来的秧苗,端端正正,若是插秧高手一人插,或是几个人都是插秧高手在同一块田里插秧,待整块田里秧苗全部插好后,便是横看成行,竖看成线。插秧水平一般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新手就更不谈了。插秧要想插的速度快,秧苗插得正,插得整齐,分秧均匀,每束秧都在八至十根根秧苗。就得在分秧、插秧、往后退步上下功夫。插下去的每一束秧苗基本不斜、不歪。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靠自己不断琢磨,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插秧技术,古人说得好,“有心者事竟成。”在实际插秧过程中,不是每个插秧的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凡是下到田里插秧的人,都必须认真的﹐按照上述技术要求,尽量把田里秧苗插好﹐让东家满意。农村的小男孩,一般都在十多岁就开始跟大人学插秧,有的农家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的,还专门拜托有名望的插秧能手教自己的孩子插秧。记得我在十岁左右开始学插秧,在下田插秧前舅舅、叔叔们反复教我如何分秧,怎样插秧,插的秧苗之间行距是多大等等,当时我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等到下田插秧的时候,手、脚都不“听话”了。别人是弯腰分秧、插秧,而且就像小鸡啄米一样快﹔我是站着分秧,弯腰插秧,每次大约要十几秒钟才能插一束秧。每束秧插下去都是歪的歪,斜的斜。舅舅看我插的秧实在不像样子,速度又像乌龟爬一样的慢。便说:“你不是插秧的料,只能打杂,不要插了,快上田埂!”我心想:“不要我插秧,正合我的心意!本来就不想插秧。前后还没有插两个时辰的秧,我的小腰又是酸又是痛!”就如同陶公诗所云:“田家岂不苦…四体诚乃疲。”这一点我算是有了深刻地体会。真是写到插秧人的心坎上。每年农村到插秧季节,田野场面十分壮观。就如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插田歌﹒并引》所描述的那样:“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成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群,农父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在这个季节树林中布谷鸟不断地嘤鸣“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催促人们快夏收,快插秧;白露悠闲信步在长满水草的水沟坝埂上,两眼注视着水中鱼儿出现,伺机美食一顿﹔时有行人从坝埂上走过,或是有人大声吆喝,吓得白露腾空而起,飞往竹林、树林,在竹林、树林上空盘旋数圈登枝后,仍神情不定,喋喋不休地“呐喊”;蜻蜓、蝴蝶随风起舞,欢乐的小燕子时而在田野上空盘旋,时而直冲云霄,时而又从高空冲下来,似乎触及地面,蓦然又冲向天空自娱自乐…﹔这时你若是走在田间地头﹐两眼所看到的都是丰富多彩的迷人的抢种抢插动人劳动场景﹔两耳所听到都是农夫的山歌声,和林间的鹧鸪鸣啼声﹐云中传下来的在空中翱翔的双双紫燕悦耳地叫声﹐从而构成了和蔼的夏初季节的交响曲。整个田野诚然是一幅天然的、鲜活、动态的立体画卷。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辋川积雨》诗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诗如笔底生花﹐把蔚然毓秀而幽深的自然景色﹐和初夏农村处处呈现着欢乐而又生机勃勃地田园风光﹐跃然纸上。02小时候我不仅学过插田,还学过薅草、割稻、割麦的农活…。在干这些农活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插田与薅草。现将薅草再做简要地回忆。所谓薅草,就是把水稻田里的杂草除掉。秧苗插到水田里后,在水稻“打苞”之前,一般要薅三次草。薅草有两种薅法:一种是手拿长柄薅草刀薅草。长柄薅草刀,柄长一般在1.5米偏上的样子;另一种是手握短柄薅草刀薅草。用长柄薅草刀的人,是站着薅草的;用短柄薅草刀的人,一手握住薅草刀,另一只手的手肘撑在同一侧的膝盖上﹐或直接用手撑在田泥里,弓着腰薅草。时而还要用这只手,配合薅草刀搅拌水中未散开的草快。对于成年的农夫来说,根据田里草长的情况,既可以用长柄薅草刀站着薅草,也可以用短柄薅草刀弯着腰薅草。对刚学薅草的人,是不准用长柄薅草刀薅草的,只能用手握短柄薅草刀,弯着腰薅草。原因很简单,一是怕稻田里的草薅不尽﹐二是怕把秧苗撞坏了。用短柄薅草刀弯着腰薅草的农活,是很累、很脏的。特别是在中稻秧苗插到田里50天左右,正是秧苗分叉蘖变期,农民称之为发稞期。在秧苗发稞期,多半农户人家都要在除草前施一次人、畜粪肥。这个时候也正是农历六月盛夏季节,农村有一句谚语:“六月六,屋头上鸡蛋晒破壳”。宋·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词中形容夏季苦热情景:“日光煮水復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掀蓬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到了中午,太阳烈焰把田里的水晒得几乎沸腾了。盛夏的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辰,也是正是除草、薅草最佳时候。所以李绅《悯农》诗第一句就是“锄禾日当午,…。”也只有在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拔草、薅草效果才最好。这是因为用手拔的草,或用薅草刀除的草,漂在水田里,容易被烈日晒死,或被烈日下田里高温水烫死。特别是生长在田里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杂草,只有在中午太阳的暴晒下才能置它于死地。其实这样的天气,也是最有助于秧苗发稞助长。但是,对这个时段下农田薅草的人们来说,是最艰辛的时段。因为人们,若在盛夏中午下水稻田干活,脚下到水稻田里,水淹到小腿部位,如同被五、六十度以上的热水烫着似的疼痛,一旦脚下到田水里,皮肤立即变得通红,这是我亲身的体练。我曾在酷热的中午,把脚刚下到稻田水里,小腿部位皮肤被田里水烫的受不住,只好又立即把脚拔到田埂上。通常脚下到水田里,又立即拔起脚上田埂,再把脚下到水田里,又立即拔起脚上田埂。下下上上,上上下下反复多次后,才能慢慢地适应在高水温稻田里,弯着腰薅草、拔草。不仅如此,使我更难熬的是,刚施过粪肥的稻田里水。经过太阳暴晒后散发出来热腥嗅味,直冲到我的头脑子里,冲的我头昏脑胀、发晕,顿时心里发闷、作呕、想吐,使人感到十分难受。虽然如此,每一次我还是坚持做完农活才回家。通过几次锻炼,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正因为有这样历练,使我体会到母亲经常对我说的“一粒米来之不易”的道理。使我进一步理解母亲,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要我把碗里饭要吃干净,撒在桌子上的饭粒要捡起来吃掉,有时候吃饭不留神把饭粒撒到地上了,母亲同样罚我拈起来吃掉,就连脚踩到的饭粒子,也要捡起来放到猪食盆里或鸡食盆里,绝对不准一粒饭粒子白白浪费掉的原因。同时,母亲还告诫我们姊妹:糟蹋粮食,天上雷神菩萨是要发怒打头的(农村常说的“雷打头”)。所以我不论在学校读书,还是参加了工作,我都记着母亲的教导,记着做农活时的艰辛,一直坚持珍惜每一粒粮食。我们家乡有一民俗:过年三十晚上吃年饭,碗里一定要要留些饭,意思是年年有余。过年三十晚上吃年饭时,我碗里也留饭﹐我将碗里留下来的饭﹐初一、初二再加热后吃;工作后,出差在外经常吃免费自助早餐,我也是吃多少就捡多少,绝不因吃饭不要钱而浪费粮食。这句话不是我写文章时想出来的,而是我切切实实地扪心无愧做到的。归根到底,我之所以能这般珍惜粮食,都是母亲的美德对我影响的结果。桐城西乡是有名文化之乡。村子里长辈有文化的人颇多,他们常用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有的版本是“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教育子女,要求孩子爱惜一粒米、一粒饭。母亲虽然不会背诵李绅《悯农》诗,但常对我们姊妹说“一粒米来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这与李绅《悯农》诗的精髓是一致。另外,宋代诗人杨万里《悯农》诗云:“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我读了李绅和杨万里的《悯农》诗后,从内心感受到诗人,不仅写出了“一粒米来之不易”深刻的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农桑百姓辛勤劳作,到最终仍受冻挨饿,落得无米下锅的困境,表示高度同情和忧虑。魏晋诗人陶渊明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沮溺心:指隐居),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由此可知陶渊明《诗》既有重视农耕的思想,又有悯农思想,更有乐于过农耕隐居生活,同时还提出农耕者必须坚持不失季节,不怕辛苦,“开春理常业”,自食其力实现“岁功聊可观”正确农耕观点。这一农耕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指导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史以来历代都把“民以食为天”,“重农桑,广积粮”,“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作为治国安邦方略。尊称“农民是衣食父母。”体现了华夏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丢掉,也不能忘记。即便农业全面实现了现代化,也要“开春理常业”,把农业生产放到民生工程的首位。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与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普天下民众手中有了粮,无论在任何环境下,全国上下都能做到心安理得,心中不慌。 ?精华推荐? 欢乐祈福过春节 外婆的汤沟 忆桐城中学石柱刻励志铭 外交风云中黄镇的光辉业绩 行走在彩云之南 人在旅途心情随笔 记忆犹新的读书岁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zz/9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备战语文期末考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