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属植物野外识别I
在本文的开始之前,我必须解释一下为什么非要写这篇劳什子实用技术贴。细细回想一下,大概是一年半前和师弟师妹们嗦泡时欠下的。当时的情景大致是“你们这些小弱鸡连个冬青都认不出,太菜了,待你师兄我写个牛逼的技术指南,分分钟教会你们(一脸不屑)”。结果牛皮吹上天,硬生生拖了一年半,直到两个月前,师弟山山再次发起嘲讽攻击时,内疚自责(不存在的)之下的我终于将这篇劳什子提上了日程(主要是因为论文写完了暂时闲来无事)。总之,千呼万唤屎始出来,虽文辞粗粝,但好歹有点干货,故觍(友情提示,读tian,三声)列于此邀诸君共飨。 既然是识别不了冬青属(IlexL.)植物,无非是和同生境下的其他相似植物区分不开罢了(不是真的区分不了,是技能不够)。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里的重要伴生成分(在滇南的一些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可作建群种出现),冬青属植物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出镜频率,可谓是到哪哪有。与此同时,作为冬青属的好基友,山矾属(SymplocosJacq.)、鼠李属(RhamnusL.),柃属(EuryaThunb.)以及铁仔属(MyrsineLinn.)会经常性地乱入进各大标本馆的冬青属标本里(过分的甚至还有木犀、鼠刺和黑面神!别问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植物分类的小白们则表示对这些类群简直是纵使相逢应不识,特别是无花无果的情况下。所以接下来,本觉主会介绍如何区分上述各属的花果特征,进而告诉在无花无果的情况大家如何下区分识别它们。 PartI花果区分 首先,冬青的花是子房上位的,没有明显的花柱;花萼宿存,不完全愈合(意思是会部分开裂);花序多着生于一至二年生的小枝上;果实为球形或扁球形,熟时多为红色或黑色,常具分核多数。 微毛果冬青Ilexpubifructa,年发表,模式产地在泰国清迈府,为国产新记录。移植于某植物所业已10余年,当时鉴定为纸叶冬青(PS:如此鉴定,估计是该种的顶芽、小枝及叶柄的毛被与纸叶的描述一致,但该描述只基于某所馆藏的主模式标本holotype,所谓的毛被其实是发霉了,而根据其他标本馆的等模isotypes和我们在模式产地的野外采集来看,纸叶是完全没毛的)。 绿冬青Ilexviridis,摄于福建宁德,红色箭头指示宿存花萼,注意果着生于小枝上。 德宏冬青Ilexdehongensis,采于云南南部,图示为其叶背、果序及分核。 山矾属则是子房下位,有纤细花柱;花萼宿存;花序常生于老茎上;果为坛形至长柱形(总之多是长大于宽的情况),常为黑色或蓝紫色,具单一的果核。 清秀山矾Symplocosspectabilis,摄于云南金平,注意老茎上的果实。(PS:清秀山矾发表于年,模式(A.Henry)产地大约在滇南绿春一带(inthesouthoftheRedRiver),馆藏标本极少且多在国外,国内目前尚未查到馆藏记录,所以今春的采得着实让本觉主激动了一把) 腺缘山矾Symplocosglandulifera,摄于云南金平,红色箭头指示宿存花萼。 薄叶山矾Symplocosanomala,摄于云南新平,图示为其果核。 论花果特征,鼠李属乍看之下与冬青最近,实乃天壤之别。鼠李属虽同为子房上位,但花部结构很奇特,花瓣较小,抱持雄蕊;果实虽同为具分核的核果,亦多为球形或扁球形,且呈红色或黑色,但果实基部无宿存的花萼,而是为宿存且不裂的的花盘所包被。 柳州雀梅藤Sageretialiuzhouensis,摄于广西柳州。(PS:本觉主的Sigma17-70根本拍不了微距,所以鼠李科的花我从来不拍,这张还是为了发表新种,管老牛借的微距拍的;整个鼠李族的花部结构差球不大,将就着看吧) 尼泊尔鼠李Rhamnusnapalensis,摄于云南西双版纳,上图蓝色箭头所指示的为宿存花盘(注意花盘边缘不开裂),下图为其分核(分核一端多少凹缺)。 柃属则子房上位,花柱细长;浆果黑色或蓝紫色。完全不同于冬青。 披针叶毛柃Euryahenryi,摄于云南麻栗坡,红色箭头所示为宿存花柱。(很多萌新分不清核果和浆果,着实让人头疼。怎么说呢,核果的奥义在于核,意思就是有非常硬的核(其实是内果皮)包着种子的,想象一下我们吃的桃,硬的桃核里面的桃仁才是种子,桃仁(种子)外面是有黄褐色的外种皮的;而包着浆果种子的内果皮是肉质的,想象一下葡萄,是不是直接由果肉包着葡萄籽(种子)。道理是相同的,柃属的果实是浆果,里面的种子非常小,像细沙,但你只能继续想象一下,因为我没有图片) 至于铁仔属(此处指广义的铁仔属,包含密花树属植物),子房上位,多有短花柱;花萼分裂,但裂片呈椭圆形至披针形(总之先端是尖的),而非冬青的宽卵形或阔三角形(总之先端是钝的;见前);果实球形,黑色或红紫色,但只具一核,而冬青具多核。 密花树Myrsineseguinii,摄于浙江东海岛屿,红色圆圈指示花柱,箭头指示花萼裂片。 PartII营养体区分 据说江湖上一直有种传言,说是拿打火机烧一下叶子,出现圆形黑圈的即是冬青。有师弟问我这可不可靠?我只能回答没试过。不过进保护区带火种,怕是要被抓起来吊打吧(开个玩笑,其实除抽烟外,专业人员进山带火种其实是极有必要的,一是野外扎营需要生火,二来以备紧急处理毒蛇咬伤的伤口)。为了验证烧叶子鉴别冬青这一骚操作的可靠性,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 我们在某所植物园内采集了一波亚热带森林里常见类群(代表)的树叶(标准是叶背无毛,不妨碍看圈),包含冬青属4种,蔷薇科3种,木犀榄族(木犀科)3种,樟科4种,鼠李科4种,山茶科2种,杂牌军(木兰科、柿树科、紫金牛科(APGIV并入报春花科)、卫矛科以及山茱萸科)各1种。每种取两片叶子,用打火机烧5s,放凉3min后记录,至10min后再次记录,然后拍摄烧圈结果。(PS:植物园山矾属和柃属植物离标本馆太远,为了不耽误时间影响吃饭,故没有纳入实验) 结果表明,4种冬青属植物烧了之后都有黑圈。 很激动有木有,居然真的有圈圈,意味这操作管用对不对?!别急,我们再看看其他类群的情况。 很遗憾,蔷薇科3代表也烧出了圈圈,连叶片纸质的棣棠花都烧出来了。。。 (PS:之所以棣棠花只出现一片叶子,是因为另一片烧废了) 再看木犀科3代表,居然TM也有。。。 其他的情况是,樟科有白色或浅灰色的圈,木兰科(仅木莲一种)有圈,山茶科滇山茶有圈(烧后约10min才变明显),而其他类群不明显。 樟科烧圈情况 鼠李科烧圈情况 木兰科(木莲)和柿树科(君迁子)烧圈情况 山茶科烧圈情况,注意滇山茶其实有圈,但叶背反光太厉害,不容易看清。 紫金牛科(针齿铁仔)、卫矛科(大花卫矛)以及山茱萸科(头状四照花)烧圈情况 所以,打火机烧后有没有黑圈,可能与叶片的挥发油含量和种类有关。冬青属植物叶片在火烧后,虽然如同传说中的那样真的有黑圈,但并不具唯一性,所以也不是那么可靠的鉴定方法。 那么,有没有其他仅靠营养体特征就能识别冬青属植物的方法呢?当然有啊!(否则你以为我写这篇劳什子干什么?)——最主要的,是冬青属植物的胼胝质状的托叶或针头状的托叶痕(总之多是小黑点),这个识别特征虽然极易被忽略,但真的很重要! 全缘冬青Ilexintegra,摄于浙江东海岛屿,红色标时指示托叶。 枸骨Ilexcornuta,摄于江西萍乡,红色箭头指示托叶。 多脉冬青Ilexpolyneura,摄于云南昆明,红色圆圈指示托叶。(PS:该种已被洪德元先生并入小果冬青Ilexmicrococca) 要知道,山矾属、柃属和铁仔属是没有托叶的,而鼠李属的托叶是线形或钻形的,完全不一样。 云南鼠李Rhamnusaurea,摄于云南昆明,红色箭头指示托叶。 至于其他方面,比如叶脉,这个也能区分,而且很准,但关键要靠长期的实践来锻炼,一时半会也讲不清楚。再比如气味,山矾属很多植物揉碎了后会有不可描述的臭味,但也要实践才能了解(当然也配不了图)。再如叶序,比如柃属植物的叶,一般都会在一个平面上排成二列,但这一特点在冬青的部分物种里也会出现,需要甄别使用。再比如叶柄颜色,冬青属叶柄幼时多少会呈红紫色,尽管鼠李、山矾和柃多不会如此,但铁仔属也存在这一现象。所以总结一句,靠托叶识别是最管用的。 二列叶柃Euryadistichophylla,摄于广东阳春,其叶排成二列(有明显的宿存花柱)。 黄毛冬青Ilexdasyphylla,摄于广东从化,乍看之下特别像柃属植物。 红河冬青Ilexmanneiensis,摄于云南新平,其叶柄多呈紫红色。 植物识别特别强调实践,又要求以巨大的馆藏标本查阅量作支撑,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不断观察比较总结,才能凝练出那点直觉。其实识别冬青的要点在我本科学习生涯时,我们的树木学老师裘利洪就全都教我们了,而我这些年在冬青识别方面所历练的,也不过就是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和凝练裘老师教我的知识,然后再做更深入的分类学研究罢了。 最后,我们列个表总结一下。 然后是关于冬青和分类的终极问答: 师弟甲:师兄,我找了半天,眼睛都块找瞎了,怎么没看见冬青的托叶? 觉主:师弟,我觉得你有可能是真瞎了。。。 师妹甲:师兄师兄师兄,有什么可以识别冬青营养体的方法吗?一眼认到种的那种。 觉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白天的做什么梦! 原本的未来师妹甲:师兄,我想考你导师的研究生,但听说植物分类学的发不了文章很难毕业,这是真的吗?师兄你有文章了吗?有几篇啊?啊,几分啊?师兄你能顺利毕业吗?找得到工作吗?师兄。。。??? 觉主:。。。关你P事! 原本的未来师妹甲:那算了,还是不考了。 觉主:欸,大妹子,美女等等,别走啊!!!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zz/8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线上免费公益课舞动阳光,冬青藤老年大
- 下一篇文章: 淅川泰山庙冬青沟野线踏青问柳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