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属植物野外识别II
时隔一年,本系列指南贴终于迎来了第二更。话说一个月前,有个朋友让我帮鉴定冬青属植物图片,顺便朝我吐槽冬青属(Ilex)野外鉴定的难度系数过高(其实对他来说木本植物的难度都高),而我反手便将本系列的第一更甩给了他。他瞧完后表示托叶的性状还蛮好用,就是精度太低,只能到属级别,觉得要是有一篇技术贴能够告诉大家如何在野外将冬青属植物识别到种,那就真是妙蛙种子吃着妙脆角妙进了米奇妙妙屋——妙到家了(他的原话)。于是他发起了催更,说是以我这种更新速度,怕是连有生之年系列的罗小黑战记(月更-年更番)都完结了而本系列都没更新到一半。于是本觉主痛定思痛,克服了懒癌晚期的困难,终于在一个月后完成了第二更。说实话,要说在野外就将冬青属植物直接鉴定到种,其实是完全不具备操作性的。其原因在于,对于部分冬青属植物而言,其物种本身的物种地位仍值得商榷;此外,冬青属植物的杂交现象十分常见,存在许多的杂交个体,在野外往往只能根据形态观察和经验推测其可能为杂交形成。所以,本文只介绍冬青属下各分支的识别要点。考虑到《中国植物志》(以下简称中志)和《FloraofChina》(以下简称FOC)中冬青属下划分的各组系皆非单系,加之里头的检索表编得实在不人性化(说白了就是不好用),因此本文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仅对冬青属属下国产的各大支系做下介绍。 基于RASP软件BBM分析的冬青属祖先分布区重建结果。饼图颜色占比代表概率。A,热带亚洲和部分太平洋群岛;B,欧亚大陆温带地区;C,大洋洲;D,北美地区;E,中南美洲地区;F,撒哈拉以南非洲。 此处展示的是冬青属祖先分布区重建的结果,这样方便大家了解每个分支大致的分布范围。基于3个核基因片段(ITS、ETS和nepGS)序列构建的冬青属系统发育树显示,冬青属下可大致划分出13个得到强烈支持的分支,其中在我国有分布的包括东亚落叶分支(EADeciduousClade),点叶分支(StigmatophoraeClade),冬青分支(IlexClade),假刺齿冬青分支(PseudoaquifoliumClade),单序分支(LioprinusClade),印度-马来亚分支(Indico-malaciaeClade),云南冬青分支(YunnanensisClade),毛冬青分支(PubescensClade)和MegalaeClade共9个分支。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PartI东亚落叶分支跑过野外的朋友大多都知道,虽然大多数冬青属植物都是常绿的,但仍有部分落叶的成员。事实上,落叶类冬青分属三个分支,即东亚落叶分支、北美落叶分支(NADeciduousClade)和VertcillataClade,其中后两者在我国无分布。东亚落叶分支对应中志和FOC中的落叶冬青亚属Ilexsubgen.Prinos,在我国分布有12种(部分物种的物种地位值得商榷)。由于该分支的落叶习性,加之大部分成员的枝条具长短枝之分,因此极易识别。多脉冬青Ilexpolyneura(洪德元先生将此种处理为小果冬青I.micrococca的异名),摄于云南新平(李园园摄)。寒冬时节,嘉实满树,红妍可爱,着雪愈撩人。 薄叶冬青Ilexfragilis,摄于云南大关,可以明显看到该种的叶和果实均集生于短枝的枝顶。 顺带提一下,很多朋友不能区分该分支下的大果冬青和沙坝冬青。其实很简单,大果冬青的叶质地较薄(纸质),果实成熟时黑色;沙坝冬青质地较厚(厚纸质),果实成熟时绿色(微带黄色的那种绿色)。大果冬青Ilexmacrocarpa,摄于云南弥勒。 沙坝冬青Ilexchapaensis,摄于云南马关(郭世伟摄),其果实成熟时绿色,中志描述为黑色,FOC对其做出了更正。 PartII点叶分支 点叶分支(StigmatophoraeClade)呈泛热带分布(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太平洋岛屿和南美的中低纬地区),其成员均为常绿性的灌木或小乔木。点叶分支对应中志里矮冬青组Ilexsect.Paltoria下的点叶冬青系I.ser.Stigmatophorae。中志记载该系在我国产7种,实际上过半的种在物种地位、物种界定或分布区范围方面存在问题。形态上,点叶分支凭借其叶缘具锯齿,叶背具大腺点,花梗/果梗自下而上明显增大,果实成熟时黑色等特征而明显区别于冬青属下的其它分支。 四川冬青Ilexszechwanensis,摄于云南芒市(蒋蕾摄),可明显看到其叶背的大腺点。 绿冬青Ilexviridis,摄于福建福鼎太姥山,其花梗自下而上明显增大。 PartIII冬青分支 冬青分支(IlexClade)对应中志和FOC里的刺齿冬青组Ilexsect.Ilex,是本属模式种欧洲冬青I.aquifolium所在的分支。(PS:中志里刺齿冬青组的拉丁名记述为I.sect.Aquifolium,是延续前人用法的结果,但并不合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范,因为法规明确规定,对于属下等级而言,当其囊括本属或种的模式在内时,描述该等级的名称应自动重复本属的属名或种加词(针对种下等级),因此刺齿冬青组的合法名称应该是Ilexsect.Ilex而不是Ilexsect.Aquifolium,也因此FOC做出了更正。) 欧洲冬青Ilexaquifolium,图片来自网络。该种原产欧洲,形态上和产东亚的枸骨Ilexcornuta较近,但此种叶缘刺齿较多,其果实亦明显小于枸骨(5–7mmvs.8–10mm)。 枸骨Ilexcornuta,图片来自网络。 冬青分支分布于旧世界的欧亚大陆地区,绝大多数物种分布在亚洲的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山地,少数物种分布在温带地区(喀尔巴阡山脉以西欧洲、东北亚的萨哈林岛和日本东北部)和热带低地。该分支目前是冬青属属下物种数目最多的分支,其下物种大约有种左右(我国产80余种,均在秦岭-淮河以南,妥妥的多样性中心),但随着后续分类修订工作的开展和新物种的发表(尤其是中南半岛地区),这一数字还会出现大的变动。尽管冬青分支成员均为常绿性,但由于它们的生境差异极大,因此也造就了该分支极其丰富的形态多样性。 冬青分支下各次级分支的叶形差异。 冬青分支成员里叶片最大的要数巨叶冬青Ilexperlata(也是目前冬青属里叶片最大的物种)。巨叶冬青分布于我国滇东南至桂西南一带的石灰岩地貌的热带低地(越南北部按理应该也有分布),其叶片最长可达50cm,最宽可达20cm。该分支里叶片最小的是错枝冬青I.intricata(也是目前冬青属里叶片最小的物种)。错枝冬青为匍匐小灌木,生长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至横断山南缘海拔–米的云冷杉林下,其叶片最短仅为0.5cm,最窄仅为0.3cm,比最大的巨叶冬青叶片小了近百倍。 巨叶冬青Ilexperlata,摄于云南河口,其叶背密布着不脱落的泡泡状的鳞片(类似于泡泡纸上的泡泡,不过要小得多,需在显微镜下观察),因此触之有天鹅绒触感。 巨叶冬青的生境——海拔约m的石灰岩地貌的沟箐边,摄于云南河口。当时为了有个参照物,便让我师妹当了把工具人。 错枝冬青Ilexintricata,摄于西藏墨脱(钱栎屾摄)。原为西藏冬青I.xizangensis,但除了叶形稍大外,与错枝冬青基本无异,因此洪德元先生将西藏冬青处理为错枝冬青的异名。 错枝冬青的生境——海拔m左右的冷杉林,摄于云南德钦。 尽管冬青分支成员叶缘基本都具锯齿或刺齿,但也有个别为全缘的物种,如全缘冬青Ilexintegra。 全缘冬青Ilexintegra,摄于浙江象山蚊虫山岛。该种多生长在海岸的岛礁或低矮山丘,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南部。日本四国、琉球群岛,韩国济州岛,我国浙江东南部沿海海岸及其岛屿、台湾东部兰屿有分布。 习性方面,冬青分支成员多为直立灌木至乔木,但也有低矮的匍匐状灌木(甚至接近多年生草本状)。具有这类习性的冬青,除前面介绍的错枝冬青外,还有产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沙巴的Ilexkinabaluensis和东北亚萨哈林岛至日本东北部一带的I.rugosa,这些冬青在外形上和越橘属Vaccinium植物极其相似,在没有花果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Ilexkinabaluensis。(PS:话说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沙巴神山Mt.Kinabalu一带简直是bug一般的存在,但凡是个类群,到了那就分化出一堆奇奇怪怪的物种。) Ilexrugosa,地上部分一般高10–30cm,长得细瘦一点的个体活像株多年生草本。 虽然冬青分支成员众多且外形变异极大,但它们仍呈现出许多相似地方(这里没有使用一些专业名词,如性状character、共衍征synapomorphy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包括它们的花萼裂片、花瓣、雄蕊和分核(可以理解为种子)数目都是4个(部分物种因为败育而只具有1–3个分核),果实成熟时红色或橘红色(目前仅发现靖西冬青Ilexjingxiensis为黑色),分核背面具不规则的沟、棱或洼穴。凭借这些特点,我们能轻易地将冬青分支与冬青属其它分支进行区分。 微毛果冬青Ilexpubifructa,截取自本人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冬青属刺齿冬青组(Ilexsect.Ilex)的分类修订》),国产新记录种。H,雌花序;I,雄花序;J,果序;K,分核。 PartIV假刺齿冬青分支 假刺齿冬青分支(PseudoaquifoliumClade)对应中志和FOC里的假刺齿冬青组Ilexsect.Pseudoaquifolium,但不包括其下纤枝冬青系I.ser.Prinifoliae的大部分物种。假刺齿冬青分支分布于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认为非洲仅有一种,即非洲冬青Ilexmitis。 非洲冬青Ilexmitis,图片来源于GBIF,摄于南非开普地区。 事实上,非洲冬青Ilexmitis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分子系统树上,都与亚洲东南部所产的柳叶冬青I.salicina、河滩冬青I.metabaptista、厚叶冬青I.elmerrilliana、中华冬青I.sinica等相近。 柳叶冬青Ilexsalicina,产我国广西十万大山一带(估计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假刺齿冬青组由我国杰出的植物分类学家胡秀英先生(也是冬青科专家)建立,其等级加词是Pseudoaquifolium,它由两部分组成,即Pseudo+aquifolium,前缀pseudo有“假的”、“像什么的”的意思,而aquifolium则是冬青属被废弃的属名(Ilex的异名),因此假刺齿冬青组Ilexsect.Pseudoaquifolium的意思是像刺齿冬青组的一个section。这是因为乍看之下,假刺齿冬青组/假刺齿冬青分支成员和刺齿冬青组/冬青分支成员确实相似——花序均为无明显总花梗的聚伞花序或假聚伞花序,果实成熟时都为红色。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假刺齿冬青分支成员都具有全缘叶,极个别的叶缘具锯齿的物种,其花为5–7基数而不是冬青分支成员的4基数。 尾叶冬青Ilexwilsonii,摄于浙江仙居。 蒋英冬青Ilextsiangiana,摄于云南新平。其叶缘具锯齿,但花为5–7基数(分核具5–7枚)。 由于假刺齿冬青分支里大部分成员仅有模式标本,许多物种之间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晰,加之中南半岛各国相关的研究资料匮乏,导致假刺齿冬青分支成为冬青属下关系最混乱无序的分支之一(另一个分支是主产中南美洲的MegalaeClade)。 PartV单序分支 单序分支(LioprinusClade)主要对应中志里单序冬青组Ilexsect.Lioprinus下的聚伞花冬青系I.ser.Chinenses,此外还包括划归伞花冬青系I.ser.Umbelliformes的遂昌冬青I.suichangensis和原来矮冬青组下小叶冬青系I.ser.Cassinoides内的大部分成员。分布上,该分支目前仅分布于于亚洲的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形态上,该分支以其花/果序具明显的总梗,分核背面中央具1条光滑的深“V”型纵沟(仅个别物种的分核背面不凹陷)而明显区别于冬青属其它分支。 德宏冬青Ilexdehongensis,摄于云南金平。 香冬青Ilexsuaveolens,摄于江西萍乡武功山。 红河冬青Ilexmanneiensis,摄于云南新平。 PartVI印度-马来亚分支 印度-马来亚分支(Indico-malaciaeClade)主要对应中志里原多核冬青亚属Ilexsubgen.Byronia和原单序冬青组下划归伞花冬青系的伞花冬青I.godajam和伞序冬青I.umbellulata。该分支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我国所产物种不多,目前仅分布有伞花冬青、伞花冬青和多核冬青I.polypyrena。该分支的特征在于:叶片全缘,花序/果序具明显的总梗,花(5)6–多数,果实具分核多数(6–多数,绝大部分物种在10枚以上)。 Ilexsp.(属于印度-马来亚分支),摄于越南北部(MaximNuraliev博士摄)。 Ilexzygophylla,摄于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沙巴神山(周欣欣摄)。 PartVII云南冬青分支 云南冬青分支(YunnanensisClade)物种较少,对应中志里原矮冬青组小叶冬青系里的部分成员,包括云南冬青Ilexyunnanensis、具柄冬青I.pedunculosa和太平山冬青I.sugerokii等。该分支成员全部产东亚,其分布海拔基本都在0m以上。分子系统树上,云南冬青分支和单序分支的关系最近,但该结果未能得到强烈的支持。而形态上,云南冬青分支亦与单序分支最为相似,其差别在于前者的聚伞花序(雌花序)常仅具1花(稀具3花),分核背面常光滑无沟,而后者的聚伞花序(雌花序)具3花或多数(稀具1花),分核背面常有光滑的“V”型纵沟槽。 云南冬青Ilexyunnanensis,摄于四川宝兴。 PartVIII毛冬青分支 毛冬青分支(PubescensClade)主要对应中志里原假刺齿冬青组纤枝冬青系里的部分成员,主要包括毛冬青Ilexpubescens、黔桂冬青I.stewardii、海南冬青I.hainanensis和原单序冬青组下伞花冬青系里的棱枝冬青I.angulata。该分支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北界以我国长江为止。形态方面,该分支与印度-马来亚分支较为相似,但本分支成员为5–7基数,雌花序总梗较短(一般不超过5mm)或无,且分核背面具3棱2沟(3棱夹2沟),可以和印度-马来亚分支成员区分开来。 毛冬青Ilexpubescens,摄于浙江温州洞头岛。 毛冬青的分核特写,蒋蕾摄。 本分支中唯一一个具长的总梗的物种是铁冬青Ilexrotunda(长5–13mm)。此种在形态上和印度-马来亚分支里的伞花冬青和伞序冬青很相似,尽管可凭借雄花序和花萼毛被的差异将其铁冬青和伞花冬青、伞序冬青区分开来,但这使得检索表的编制变得十分困难,因为需要加很多限制性描述。 铁冬青Ilexrotunda,摄于广东博罗。 铁冬青的分核特写,蒋蕾摄。 PartIVMegalaeClade MegalaeClade成员主产中南美洲地区,1种分布于夏威夷群岛Hawaii和另外几个波利尼西亚Polynesia岛屿(马克萨斯群岛Marquesas和塔希提岛Tahiti),即夏威夷冬青Ilexanomala。分子系统学的证据显示产自我国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的亮叶冬青I.nitidissima位于此分支,这一结果使得该分支呈现出热亚-热美间断分布的格局(其实这么说也不太准确,毕竟该分支在太平洋岛屿上还有分布)。亮叶冬青原为假刺齿冬青组成员,形态上和假刺齿冬青分支的物种无太大差异,但也与产自中南美洲的MegalaeClade成员十分相似。 夏威夷冬青Ilexanomala,图片源于GBIF,摄于夏威夷群岛。 太平洋诸岛示意图,图片源自网络,其上红色字体为本文标注。(PS:熟记这张图对阅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有非常大的帮助,亲测有效!!!) 亮叶冬青Ilexnitidissima,摄于广西金秀。 亮叶冬青Ilexnitidissima,摄于广西桂林(蒋蕾摄)。 Ilexguianensis,图片源于GBIF,摄于中美洲地区的伯利兹Belize。 结语:按照惯例,我编制了一个冬青属各分支检索表。本来不想在最后放这么一个检索表的,因为有诸如铁冬青、亮叶冬青等少数“搅屎棍”的存在,导致毛冬青分支和印度-马来亚分支,以及假刺齿冬青分支和MegalaeClade间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检索表就显得不那么干净利落了。在后续完成相应的修订工作后,重新编制国产冬青属植物检索表的工作势在必行,但我想我们不必拘泥于分支或组系的顺序和界线,而选择只以方便使用为标准,毕竟检索表好用才是王道,不好用的检索表其实都是垃圾。 End (下一更正在酝酿中,争取将年更变成月更。。。或者半年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yz/7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有ldquo星巴克rdquo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