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期

——野史纲目——

公元前年,刘邦病危,吕后急忙请来名医。刘邦目露厌恶,将吕后等人无情骂走。为了保护戚姬,刘邦狠心下令:速去砍了樊哙的头!

然而,刘邦临死前,却召来早就不爱的吕后。他靠在发妻怀里,一句遗言,竟保了汉朝年江山!

令人唏嘘的是,刘邦和吕雉的这种亲密依偎,上一次居然发生在十几年前!

吕后握住刘邦的手,问道:若是萧相国死了,谁人可为相国?

高祖脱口而出:曹参最合适。

吕后接着问:曹参岁数大了,他之后呢?

刘邦说,王陵可为相国,只是他为人憨直,需陈平辅助。周勃为人厚道,可任他为太尉。

吕后继续问:再以后呢,谁可以为相国?

刘邦看了吕后一眼:再以后的事,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

言外之意,只怕那时候,你也不在人世了。(果然,王陵死了,吕后也死了。)

据说,刘邦死后,吕后一滴泪也没留。

吕后先是整整4天秘不发丧,想要诛尽功臣,却因刘邦留了后手,才不得不对外发丧。随后太子刘盈即位,吕雉开始独掌大权!

一、刘邦临死前,苦心为戚夫人母子安排生路,可惜戚夫人太作了,一条活路都没抓住!

刘邦病后,封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并安排周昌为相国。

周昌这个人,非常忠心,对刘邦的命令,%会执行到底。更重要的是,吕后敬重周昌,有周昌在,刘如意的命肯定会保住。

一旦刘如意过得好,戚夫人便有机会跟着儿子享福。

这是刘邦给戚夫人铺的第一条生路。第二条生路是嘱托太子刘盈,好生照顾戚夫人母子。

刘邦曾给太子写了一封《手敕太子文》,内容除了让其勤奋学习、礼贤功臣之外,还说了一句“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现在重病,牵挂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能自立了,可怜如意太小了。言外之意是你要好生照顾如意母子。

刘邦深知太子的品性,他为人孝顺,心慈手软,一定会善待自己的兄弟。如此一来,他也能放心了。

刘邦为保戚夫人母子,还准备了第三条生路,那就是杀樊哙、敲打吕后!

樊哙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起兵之前,两人就熟识了。后来,刘邦娶了吕雉,而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

就这样,刘邦和樊哙既是朋友,又是连襟,关系自然比旁人亲厚。

刘邦扯起反秦的大旗后,樊哙就一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他骁勇善战,屡建功劳。

鸿门宴上,最后的紧要关头,是樊哙鼎力相救,刘邦才得以逃出生天。

公元前年,有人向刘邦进谗言:樊哙和吕后是一伙儿的,就等皇上百年后,杀了戚夫人母子等人。

那人一阵耳语:毕竟,戚夫人母子是陛下的心头肉,吕后肯定不会放过他们的。

刘邦病入膏肓,整个人听风就是雨,他咬牙骂了樊哙几句,便召来了陈平、周勃。

刘邦屏退左右,语气急切:朕已查明,舞阳侯樊哙背恩忘义,暗中与吕后结党,想谋杀赵王母子。朕命你二人速速前往燕地,砍了他的头,以免留下无穷后患!

陈平与周勃对视一眼,两人都是一头雾水,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哪里与吕后结党了?

见两人不说话,刘邦继续叮嘱:陈平,你负责拿下樊哙;周勃,你负责平定燕地!

等陈平与周勃退下后,陈平小声嘀咕:樊哙有功劳在身,为人正直,且是皇后的妹夫,哎……这差事可不好办呐。

周勃为樊哙打抱不平,转身就要回去为其求情。但陈平一把拉住他:陛下病得已头脑不清了,能听进你的奏议么?咱俩先把樊哙拘住,把人带回来再说。

周勃点点头,同意了。

刘邦病得迷糊,吕后的日子却不好过,她多次被刘邦叱骂,先是怨她不让太子出征,导致自己中箭病危。之后,又是哪哪儿看她不顺眼。

对于这个发妻,刘邦不仅不爱,还对她没了耐心。每次看吕后,刘邦都带着丝丝的厌恶,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

吕后气得跟太子诉苦:陛下发火,都是因赵王母子的原因。

太子性情仁厚,他并没有看到母亲心中的不满,反而忧心地劝道:凡事要以父皇身体为重。恳请母后多想想办法,把父皇治好。

吕后看了眼儿子,心绪万千,却不吱声了。

却说陈平这边,他命人将樊哙骗入营帐,樊哙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一群人抓住了。

陈平手里拿着符节,解释说:陛下怀疑你想谋杀赵王母子,令我来捉你。

当天下午,陈平将樊哙装进囚车,一路回长安。樊哙只想快点回京,亲自跟高祖解释。

可是,距离长安还有百里时,陈平被一则消息惊呆了:刘邦驾崩了。他开始绞尽脑汁想退路,令人好生照看樊哙,不得怠慢。同时,令车队火速前进。

一到刘邦的灵前,陈平就嚎哭了一整天,闻者不由得伤心落泪。

吕后见状,便原谅了陈平。陈平借机表忠心:臣恳请亲自守卫内宫,纵使肝脑涂地,臣也甘心情愿!

吕后心中感动,宫中混乱,正是用人之际,便应了陈平。

刘邦本欲除去樊哙,一是斩断吕后的臂膀,二是想要给吕后一个警告,让她安分点,别动戚夫人母子。

可惜,他算漏了人心,陈平为人活络,利益面前,忠心轻如鸿毛!

刘邦的命令是提头来见,但陈平却选择押解回京。利益面前,陈平选择保全自己。

刘邦为戚夫人母子铺了三条路,但戚夫人自己作个不停。

吕后独掌大权后,开始清算刘邦的女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薄姬,这个女人相当厉害。

薄姬有了儿子后,就极少与刘邦亲近,还主动劝刘邦:皇后娘娘是陛下的结发妻子,陪着陛下受苦很多年。陛下最该常到娘娘房里去。臣妾有了恒儿,已经知足了。

薄姬耐得住寂寞,安心居住在后宫,很少抛头露面,也从不参与后宫的是非。

当吕后有烦心事儿时,薄姬就主动探望吕后。这一来二去,薄姬在吕后心中不再是情敌,而是知心姐妹了。

因此,吕后对薄姬不错。刘邦便顺势下诏,封薄姬的儿子刘恒为代王,刘恒恳求带上母亲同去,刘邦答应了。

就这样,薄姬远离是非,和儿子去了安全的地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戚夫人不知分寸,触及了吕后的逆鳞。戚夫人仗着自己受宠,趁刘邦病重,时不时哭哭啼啼。

刘邦最见不得戚夫人哭,一度想要废太子,立刘如意为太子。

可惜,吕后请来了刘邦十分重视的商山四皓,由他们来辅佐太子。

刘邦见状,告诉戚夫人,我想更换太子,但换不了了。有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说明太子羽翼丰满,难以更动了。

刘邦告诉戚夫人,吕后日后就是你的主人了。可惜,戚夫人没懂。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没有提废太子的事情。

刘邦去世后,戚夫人活得战战兢兢,她也担心远在赵地的儿子。

吕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让戚夫人剃掉头发,换上囚衣,去永巷舂米。

吕后专门派了宫女监督戚夫人,每天必须舂一斗米,否则没饭吃。

永巷是个后宫囚禁罪人的地方,如果戚夫人肯安分下来,保住命是没问题的。

但戚夫人偏不,她高调地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此为伍,相距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吕后一听,忍不住笑了,既然如此,那就成全你们。

吕后派人调走了周昌,然后令人接刘如意,刘如意傻乎乎地回来了。

曾经的太子、如今的汉惠帝为了保护刘如意,决定跟他同吃同住。一时间,吕后没找到下手的机会,便静待时机。

某次,汉惠帝去打猎,见弟弟睡得正香,不忍心叫醒他。可他回来时,却发现弟弟被母亲毒杀了。汉惠帝悔恨不已,心中埋怨上吕后:此非人所为!

戚夫人无脑犯蠢,自身被囚,居然还唱歌让儿子救她。这种蠢,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刘如意。

再说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心机值堪忧。汉惠帝谨记刘邦的嘱托,悉心看顾这个幼弟,可挡不住刘如意自己没脑子。

吕后虎视眈眈,时刻都想要了他的命,可刘如意竟然睡得安然香甜。

所谓弱肉强食,没有了刘邦,戚夫人母子就是砧板上的肉,何时取走,全凭吕后心情。

二、刘邦明知吕后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1、吕雉是贤妻良母,为刘邦吃尽苦头,刘邦废后就是忘恩负义

公元前年,20多岁的吕雉嫁给刘邦。刘邦比吕雉大十几岁,还有一个私生子刘肥。

结婚后,刘邦继续游手好闲,三天两头不着家。

吕雉不仅要侍奉公婆,还要带着孩子下地种田、挣钱养家。吕雉对私生子刘肥悉心照顾,从没有怨言。这样的吕雉,称得上贤良淑德。

沛县的县令抓不住刘邦,就把吕雉抓进了监狱。《史记》中简单地记载了一句“(吕雉)遇之不谨。”

这句话说的是吕雉差点被羞辱。好在有个任敖的和刘邦关系好,救下了吕雉。

之后,吕雉为刘邦生了一双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

秦朝末年,战争爆发后,刘邦开始四处征战,吕雉则留在老家沛县,照顾公婆和子女,令刘邦没有后顾之忧。

吕雉36岁,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想接回妻儿老小,却被楚军阻拦。1年后,刘邦被项羽击败,撇下妻儿老小逃跑。

吕雉和家人慌忙逃命,幸运的是子女被刘邦找到,却又因为逃命几次被丢下车。不幸的是,吕雉和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

就这样,吕雉做了整整3年的人质,随时有可能丢命,但她也没有心生怨念,反而将一家老小照顾得很好。

公元前年,楚汉议和,吕雉才被释放。她本以为等待的是深情的丈夫,不曾想,刘邦的身边有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楚汉战争,刘邦经常会把戚夫人带在身边,而吕雉则留守后方。

吕雉39岁时,刘邦称帝,吕雉成了历史上第一位皇后。

刘邦当皇帝的8年时间里,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乱,设计诛杀了韩信和彭越,解决了刘邦的难题。

如果戚夫人识相,就应该尊重吕雉,可她仗着刘邦的宠爱,先是专宠,让吕雉独守空房。后来更是吹耳旁风,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一句“刘盈仁弱不类我”,就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这下吕雉再也忍不了了。她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再加上周昌挺身而出,规劝刘邦。刘邦才终于放下废太子的念头。

戚夫人这一招,逼得吕雉对周昌下跪感谢。

吕雉47岁时,刘邦去世,吕雉临朝称制,成为了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2、当丈夫不爱她,吕雉就将重心放到权势和儿子身上,她的强大,让刘邦无奈妥协

想当初,刘邦发誓要让她过上好日子,她以为自己忍辱负重等来的是幸福,却不料,丈夫身边有了新欢。

戚夫人的出现,让吕雉心生嫉恨。她是一个女人,渴望与丈夫重温曾经的美好。

只可惜,吕雉侍奉公婆和为人质的几年,面色沧桑,怎比得过水灵灵的戚夫人?

因此,刘邦对吕后非常冷淡,不是去年轻的夫人那儿就寝,就是去戚夫人宫中。

某次,吕雉过生日,提前跟刘邦说了,刘邦一口应下。晚上,她盛装打扮,等着刘邦赴约。

可月上柳梢,饭菜凉透,宫人传来了令人心寒的消息:刘邦在戚夫人那儿歇下了。

吕后内心悲苦,这一刻,她辛苦多年的果实,被人摘走了。凭什么!偏偏她什么也不能做。

经历的失望多了,吕后便将重心转移,开始专注于权势和太子的培养。

刘邦身边跟着的重臣,比如萧何、樊哙、陈平等人,从刘邦起义开始,就与吕后熟识,且关系不错。这也为她谋划权势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多年的磨砺,吕雉早已不是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她性情刚毅,能干且懂得隐忍,她不动声色地让娘家兄弟当官封侯,培养了强大的外戚集团。

刘邦当政期间,吕后诛杀了韩信和彭越,这让刘邦和大臣们意识到,这个女人不逊男子!

吕后派人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赏赐给诸侯们,这一招,成功震住了一众功臣。

慢慢地,吕雉培养起自己的势力,收拢了一帮朝臣。

到这一步,吕后自身能力卓越,且外戚力量强大,刘邦已经动不得了。

更何况,没有子嗣的女人才会陪葬。

而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是大汉朝的皇后,她育有一子一女,从没犯错,谁都不能轻易动她。

更重要的是,刘邦见识了吕雉的能力,他深知太子性子软弱,需要吕雉的扶持。否则,单是一帮功臣,太子就对付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若是让吕后陪葬,就是脑子进水了。

刘邦爱戚夫人,但女人与江山比起来,显然就不值得一提了。

三、从吕雉的角度来看,戚夫人的下场虽悲惨,但不值得同情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是皇后,也是陪刘邦吃过苦的人。但凡有点分寸感的女人,都不会跟皇后叫板!

可戚夫人呢,仗着刘邦宠爱,经常给刘邦吹耳旁风,夸赞刘如意如何像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太子对比。

久而久之,刘邦就生出了“刘盈仁弱不类我”的感慨。刘邦对女人爱屋及乌,喜爱戚夫人,自然也喜爱刘如意。

可这份宠爱,让戚夫人愈发胆大妄为,甚至想要刘邦改立太子。这就触动了吕雉的底线,也决定了戚夫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刘邦死后,吕后毒杀了刘如意,还专门跑到戚夫人跟前诉说。戚夫人终于精神崩溃,冲上去想要撕了吕雉,但被宫女拦住。然后,被做成了“人彘”。

戚夫人可怜吗?可怜,但她的这份可怜却有可恨之处。

她仗着刘邦宠爱,行事肆无忌惮,动不动就戳吕后的心窝子。

刘邦死后,她一边舂米,一边唱歌,白白送了儿子的命。

但凡戚夫人肯认清现实,很有可能善终,而刘如意说不定能当个逍遥王爷。

总而言之,吕后的一生就像一个传奇,她从大家闺秀成长为一国皇后,再到临朝称制的太后。

她执行了刘邦的遗言,萧何之后,第二任相国是曹参,第三任是王陵和陈平。太尉则是周勃!

如此,保住了汉朝年的江山。

最后,倘若最后刘如意登上太子之位,你觉得戚夫人会放过吕后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pz/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