鎴戝浗钁楀悕涓村簥鐧界櫆椋庝笓瀹? http://m.39.net/disease/a_5477291.html
第三章 大慧宗杲禅师生平及其禅法

大慧宗杲生于北宋哲宗元佑四年(年),卒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年),他是一位伟大的禅师,在禅宗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他,禅宗的法脉也许早就断绝了。台湾释圣严曾说过:

大慧宗杲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员振衰起敝的中兴大将,也是一位多姿多彩奇峰屡起的大师,对于禅修法门的成就,不仅盖乎当世,对于参无字话头的提倡,影响及后代乃至迄今的日本禅林,而他对于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的接引,也别具方便。[1]

这段话简短的说明了宗杲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禅门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大慧宗杲禅师的生平

有关宗杲的生平,最重要的文献,当为祖咏所编的《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依其序文所标的日期「淳熙癸卯四月望日」,此书应成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年),距宗杲去世刚好二十年,许多门人弟子仍在世间,可以参考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内容相当可靠。宁宗开禧乙丑年(年)又参考「江西莹云卧书」(晓莹《云卧纪谭》)[2]删入六十余处,此即是现存于《佛教大藏经》七十三册和《中华大藏经》七十七册的版本。《年谱》成书很早,传说神话的色彩很少,绝大多数皆是信而可征。后来的史传,差不多都是依据《年谱》的内容传述宗杲的生平,本节亦是直接取自《年谱》。

北宋哲宗元佑四年(年)十一月十日巳时,宗杲生于安徽宣州宁国县[3],俗姓奚。据说他在出世之前,母亲曾经梦见一个神人护卫着一个「黑颊隆鼻」的僧人进到卧室,自称是岳北人,醒来时发觉自己已怀孕。宗杲出生时,白光从产房中透出来,社区的人看了,都很惊异。

其家语记载祖先光禄常说:

昔汉于公为狱吏,后曰:「余理狱多阴德,子孙必有荣显者。」预高其门闾,庶以容车马往来。吾建隆三年预旨收河东,所至城邑,保护生灵免涂炭者,不可以数计,后子孙当有享吾德者。[4]

三岁时,祖父奚仲,看宗杲神彩仪态不同凡响,认为他可能就是祖先所预记的人:「光禄屡记子孙享其所积之德,今将百载,未见吾宗有符其语者。余观此子生吾家,神仪秀发,异事多显,但恐世间富乐不能羁绊耳。」

宗杲长到七岁,「形体岐嶷,气宇如神,不喜戏玩,语不妄发」,别的小孩子都怕他。家里时有僧道来访,他就站在父亲身边,听人家讲话。听完之后,竟然都记得住,亲族们都很讶异。

宗杲出生之后,家道日微,十岁时更因一场火灾,家产付之一炬。亲族间因此戏称他为「善财」(按,与「散财」谐音)。宗杲自述,当时一直不明白这个戏称的由来,后来读了《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多年前的疑团顿时而除,不觉失笑。

十三岁时,入乡校读书,才十三天,便因和同学游戏,丢掷砚台误中老师的帽子。不但害父母赔了三百钱,他自己也因而辍学。父亲责备他,他答:「与其读世间书,还不如出家探究出世法。」父亲倒觉得他是出家的料子,可是母亲却不肯答应。

到十六岁时,父母知道宗杲意志坚决,便许他出家。先在质县一所寺院暂住,但宗杲随即发现这所寺院不是理想的归依处,住没几天,便弃之而去。《年谱》记载:「不就槽厂,弃去。」槽厂的典故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5],谓出家前随众服劳务之处所。同年九月,又到东山慧云院,礼慧齐为师。

宋祖琇《僧宝正续传》〈径山杲禅师〉记载:

先是元丰戊午[6],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7],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慧齐为师。[8]

慧齐认为他就是丁生所预言的人,于是为他取法名「宗杲」,意思是「大兴宗教,照明浊世」。

次年于景德寺受具足戒。宗杲学禅,亦从此年起。

十八岁。参奉圣初和尚。初和尚教他看「圣问法眼:『如何是学人自己?』眼云:『是汝自己。』」这个话头。奉圣初和尚,生平事迹不详,「奉圣」当系寺院名,「初」应为法名其中一字。

徽宗大观元年(年),十九岁。开始到各地游历,参访善知识。到太平州隐静杯渡庵,方丈很礼遇他。原来,前一天晚上,方丈梦见伽蓝神(关羽)告诉他,云峰文悦禅师[9](-年)将至,要他好好款待。宗杲莫名其妙,但人家把文悦的语录给他看,他竟然非常熟悉,看过一遍,便能记诵。从此以后,大家都认为他是云峰文悦再来人间。

大观二年(年),二十岁。参洞山道微禅师[10],二年之间,「曹洞宗旨」一时参得。《年谱》引用〈为方敷文普说〉[11]:

微却有悟门,只是不合将功勋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类,许多家事来传。被我一传得了,写作一纸,牓在僧堂前。大丈夫参禅,岂肯就宗师口边吃野狐涎唾?尽是阎老子面前吃铁棒底。

宗杲在两年之内,便把曹洞宗「功勋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类问题的「标准答案」会通了。这当然是道微禅师教的。可是,他认为拾人牙慧,根本不能敌得生死,所以不把这些「标准答案」当一回事,全部公布在僧堂前,让大家一起浏览。可以想见,当时道微一定很难堪。闹了这风波,宗杲是不能待下去了。笔者研判,这位道微禅师应该还没有开悟,否则不会把禅当成记问之学来教徒弟。不过宗杲讲话还留些余地,说「微却有悟门」,此处所谓的「悟门」,应该是指对佛法文字上的理解,而不是真正的开悟。

大观三年(年),二十一岁,至洪州泐潭山宝峰寺[12]处挂搭,奉命到宣州募化。这个道场的主法和尚为湛堂文准禅师,宗杲奉命募化,足见他已经选定湛堂文准作为依止了。文准是宗杲遇见克勤之前,最重要的老师。

大观四年(年),二十二岁。《年谱》引用〈为然侍者普说〉[13]:

四月八日,遇奉圣初和尚上堂问话毕,初顾视笑曰:「宝峰化主[14]何不出来?」我即出问:「承和尚有言:『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为复是神通妙用?为复是法尔如然?」答曰:「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进云:「鸾凤不栖荆棘树,燕雏犹恋旧时窠。」答曰:「三年不相见,便有许多般。」进云:「只如适来僧道:『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作么生?」初便喝。进云:「这一喝,未有主在。」初回头取拄杖稍迟,我便云:「掣电之机,徒劳伫思。」拍手一下,归众。你看!我那时何曾安排来?

这是宗杲自述,他回去参访以前教授过他的奉圣初和尚。他问初和尚:「承和尚有言:『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为复是神通妙用?为复是法尔如然?」初和尚重复他的问话「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当作回答。宗杲很不满意,以机锋回敬之。「鸾凤不栖荆棘树,燕雏犹恋旧时窠」的意思是说:「你还在玩这旧把戏!」

宗杲问他:「『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是怎么回事呢?」初和尚大喝一声,宗杲却认为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初和尚回头想拿拄杖子打他,动作稍慢了些,宗杲抢先说:「掣电之机,徒劳伫思。」意思是说,所谓的机锋,都是随机应用,迅如电光,哪里还需要思索呢?然后拍手一下,便入列归众。那时宗杲未悟,作略却不让大师,日后回想这段往事,也不禁为自己喝彩。

徽宗政和元年(年),二十三岁。化募已足,回到宝峰。

政和二年(年),二十四岁。担任湛堂文准禅师的侍者。[15]年底时,文准看到他留指甲,说道:「想东司头筹子不是汝洗。」宗杲听了惭愧不已,乃自愿担任净头,负责打扫厕所,九个月后才回任侍者。

按,宋道诚《释氏要览》:「屏厕……今南方释氏呼『东司』,未见其典。」[16]现在的潮州话,「东司」仍是指厕所而言。[17]宋宗寿《入众日用》:「右手提水,入厕换鞋,不得参差。……不得多使筹子。」[18]故东司头筹子应是一种竹片,其用途相当于今之卫生纸,但用后可清洗,供反复使用。清洗筹子,必须很干净,留指甲的人干这种活很不方便,是以文准有此一说。

政和四年(年),二十六岁。文准之机语,宗杲颇能对答,然文准终不许可,每谓为:「杜撰禅和。」一日,文准告诉宗杲:「杲上座!我这里禅,你一时理会得,教你也说得,教你做拈古、颂古、小参、普说,你也做得。只有一件事不是,你还知么?」宗杲答:「什么事?我不知道。」文准说:「你现在只差一个关键知见没有通透。因为这一点没有通透,所以在方丈室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清醒时有禅,才睡着时便无了。如何这样子,如何能敌得生死?」宗杲承认,这正是他自己也怀疑的地方。

政和五年(年),二十七岁。文准去世,临终前介绍宗杲去参访克勤圜悟禅师。文准平日说法,不许抄录,宗杲乃凭记忆诵出,集成语录,托惠洪觉范(-)为序。

惠洪禅师,筠州人,俗姓喻,本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年),卒于南宋高宗建元二年(年),得年五十八岁。[19]著有《僧宝传》《林间录》《冷斋夜话》等等,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僧。陈自力先生曾说:

惠洪集禅、教、史、诗于一身,其言行举止带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其著作涉及宋代文化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种时代文化的表征,惠洪的出现,无论在禅宗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典型意义。[20]

惠洪是宗杲的长辈,宗杲曾作〈寂音尊者〉[21]形容惠洪:

头如杓,面如楪,口无舌,说无竭。

是而非,同而别,种空华,抽暗楔。

死木蛇,活如蝎,击涂毒,脑门裂。

是阿谁,甘露灭?

其中的「击涂毒,脑门裂」,用的是禅门典故,谓有人在鼓皮涂毒,击此涂毒鼓,闻之者死。这个譬喻,是形容说法微妙,能断闻者我见,死却凡夫身命,得涅槃果。大慧宗杲以此赞誉惠洪,可见他对惠洪的推崇与肯定。

政和六年(年),二十八岁。前往荆南见丞相张商英,求撰文准和尚塔铭。商英说:「被罪于兹,未尝为人做文字。今有一问问上人,若道得即做;若道不得,与钱五贯,裹足归兜率参禅去。」宗杲答:「请相公问。」问:「闻准老眼睛不坏,是否?」「是。」「我不问者个眼睛。」「问什么眼睛?」「问金刚眼睛。」「若是金刚眼睛,在相公笔头上。」「老夫为他点出光明,令教照天照地去也。」宗杲于是近前说:「先师多幸,谢相公作塔铭。」商英笑一笑,便答应了。

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记载:「湛堂死,师谒丞相张公无尽,求准塔铭。无尽门庭高于天下,士亦小许可见。师一言而契,即下榻,朝夕与语,名其庵曰『妙喜』[22],字之曰『昙晦』。」[23]宗杲又称「妙喜」,最早的典故在此,后来普安郡王赵眘也沿用这个庵名,于绍兴二十九年(年)亲题「妙喜庵」三字送给宗杲。宗杲去世那一年,普安郡王赵眘登基为帝,是为孝宗皇帝。孝宗皇帝把宗杲生前所住的明月堂改名为「妙喜庵」。

政和八年(年),三十岁。参访潜庵清源禅师[24]、海会守从禅师[25]。

徽宗宣和元年(年),三十一岁。依兜率慧照禅师[26]席下,参草堂善清禅师[27]、灵源惟清禅师[28](二人皆晦堂祖心禅师法嗣)。

宣和二年(年),三十二岁。「再谒张商英于荆渚,同唐子西[29]馆于府第之西斋,为法喜之游。」辞行之时,商英特地交代他:「子必见圜悟,吾助子往。」宗杲遂于十月离开,张商英则于十一月去世。

宣和四年(年),三十四岁。抵达京师开封,原本准备往蒋山依止克勤圜悟,听人家说:「江淮岂此老久留?都下有阙,必此来也。」遂暂依咸平寺普融道平禅师[30]法席。咸平寺为太宰王大观[31]之功德寺,王大观经常来寺,与宗杲特别投缘,经常和宗杲谈论。如此一来,却引起旁人的嫉妬。王大观遂邀宗杲住在府第花囿。太宰阖府敬事供养,四事[32]丰美,凡有所需,皆府中供给。

宣和六年(年),三十六岁。九月,朝廷下诏克勤接掌开封天宁寺。宗杲听了很高兴,心里想:「此老实天赐我也!幸早届都城,速慰所愿。」他屡次向太宰辞行,打算先到天宁寺等候克勤。不料,太宰全力挽留宗杲,甚至密令仆人把他的行李锁到仓库里,不肯让他走。后来,克勤已经快到开封了。宗杲不得已,只好拜托好友关无党,拿走行李,偷偷地离开。

宗杲心想:「当以九夏为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以余为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谩自枉费精神,蹉跎岁月,不若弘一经一论,把本修行,庶他生后世不失为佛法中人也。」他买了一部《华严疏钞》,一起带到天宁寺去。所谓的「妄以余为是」,应该是为宗杲胡乱印证的意思。宗杲参访过不少禅师,其中有若干人肯定宗杲,但宗杲明知自己不行,如果克勤也这般胡乱印证,他反而会大失所望。

宣和七年(年),三十七岁。四月初一,宗杲至天宁寺挂搭。四月初二,克勤入院。五月十三日,克勤拿云门禅师的一段公案做为开示。「有一个僧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答:『东山水上行。』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不会这么答,我会答:『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宗杲听到这里,忽然斩断了前际后际,全身流汗,「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静倮倮处。」克勤说:「你修到这步田地,倒也不容易,只可惜死了不能活。」要他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宗杲每开口,克勤即说不是。如此折腾了半年之久。

有一天宗杲拿起筷子,原本要夹菜,怎奈疑情正浓,筷子伸出去到了中途,竟忘了自己在干什么,好一会不曾移动。克勤看在眼里,便道:「这汉参得黄杨木禅。」宗杲答道:「这个道理,恰如狗看着热油铛相似,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大约是说,参禅虽然辛苦,但兴致来了,无论如何都舍不掉。这也可见他功夫绵密,二六时中,皆恒持相续,不曾暂断。克勤说:「只这便是金刚圈、栗棘蓬。」

按,「黄杨木禅」到底是什么意思,颇费猜疑。沈从文〈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本地……产材质坚密的黄杨木,乡下人常常用绳索系身,悬空下垂到溪谷绝壁间,把黄杨木从高崖上砍下,每段锯成两尺长短,背负入城找求售主,同卖柴一样。碗口大的木料,在本地人眼中看来,十分平常。这种良好木材,照当地人习惯,多用来作筷子和天九牌。[33]

笔者查阅其它网站资料,也发现黄杨木到现在为止仍然是制作筷子的上好材料。所以,「黄杨木」应该是指宗杲所用的筷子而言,「黄杨木禅」实为戏谑之语。

又有一天,宗杲问克勤:「您以前问师爷法演:『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师爷是怎么回答的?」「他答:『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我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他答:『相随来也!』」克勤说完,宗杲已经洞悉其中密旨,便答:「我会了!」克勤便以公案一再的勘验他,发现他真的开悟了,心里很开心,便跟他说:「你现在知道,我从来不曾欺骗你们了吧!」这个时间,应该是在宣和七年年底。

克勤遂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俾掌记室,又命其分座训徒。这是指定宗杲,作下一代的掌门人。师乃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拿着一把粗黑的竹篦子,纵横丛林。没多久,便声誉卓著,十方归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竹篦子,相当于戒尺或禅板,往往做为示现机锋的工具,包括打人在内。

[1]邓克铭(),《大慧宗杲之禅法》,圣严〈序〉。

[2]晓莹是宗杲的及门弟子,曾跟随宗杲至衡阳、梅阳二地服侍老师,也参与前后两次的径山说法之会,所著《云卧纪谭》出于亲见耳闻,是很可靠的文献。

[3]今安徽省宁国县。参见潘桂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页,台湾高雄县: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4]《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元佑六年条。

[5]《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T48,no.,p.,a14-23)

[6]神宗元丰元年,年。

[7]徽宗崇宁三年,年。

[8]《僧宝正续传》卷6(CBETA,X79,no.,p.,b12-15//Z2B:10,p.,a1-4//R,p.,a1-4)

[9]《禅林僧宝传》卷22有传:〈云峰悦禅师〉(CBETA,X79,no.,p.,c1//Z2B:10,p.,c16//R,p.,a16)《建中靖国续灯录》卷8有传:〈南岳云峯文悦禅师〉(CBETA,X78,no.,p.,a18//Z2B:9,p.68,d2//R,p.,b2)

[10]丹霞子淳禅师法嗣,见《禅灯世谱》卷9(CBETA,X86,no.,p.,a18//Z2B:20,p.,a2//R,p.,a2)

[11]以下文字,并未载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12]今江西南昌。参见潘桂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页,台湾高雄县:佛光山宗务委员会。

[13]以下文字,并未载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14]宗杲当时在宝峰挂搭、奉命募化,故称其为「宝峰化主」。

[15]担任侍者,便可以经常听到禅师的开示,所以这是表示文准有意栽培宗杲。

[16]《释氏要览》卷3(CBETA,T54,no.,p.,a21-24)

[17]「『东司』在潮州话中意为厕所。在年版《大辞典》『东司』条第二项解释:『东司即厕所,为厕神登司之转谓。』」/8/20撷取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pz/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