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4.html

燕子是候鸟。秋天飞往南方过冬,待到春将暖、花要开的早春时节,又返回来。宋代文豪苏轼词中有“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句子。民间传唱的《数九歌谣》里,也有“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说法。

燕子有很强的记忆力,再遥远的路途,再陌生的环境,都能顺利找到自己的旧居和老巢。我记得,燕子归来的时候,气温在慢慢升高。我们脱下厚重的棉衣,穿上轻便利索的春装,在春天里乱跑。

记得很小的时候,燕子常在我家做窝,飞进飞出,叽叽喳喳,热闹得很。我们是个大家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还有一位二叔,加上我们兄弟姊妹,一共十口人。人口多,房子相对宽敞,是“联三间六”的土墙泥瓦房。“联三”是当时农村家庭的标准房屋式样,包括一个堂屋、左右各两间房。“间六”就是两个“联三”。

我家老屋坐西朝东,燕子在北边的堂屋落脚做窝。春天里,燕子衔来泥土、杂草、羽毛,和着自己的唾液,在屋梁上做成一个碗状的窝,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祖母说,燕子有灵性,它们选择善良和睦、人丁兴旺的人家落户安家。燕子来家里,是吉祥的兆头。祖母告诫我们,上学或者外出,家里没人的时候,要记得给木质的两扇大门中间留一条缝隙,好让燕子回来喂食,进出方便,来去自由。

我七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我家门口来了几个乞讨的人,是一对夫妻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祖母装了半升米,倒在他们的布袋里。见两个孩子冻得可怜,祖母让他们进屋歇息片刻,暖和暖和。闲谈中,祖母了解到,他们的家在东边儿一个叫冈阳的地方,靠近大别山边缘,距离我们这里大约有七八十里路。家里有两位老人,还有两个更小的孩子。因为年成不好,生产队粮食交了任务,口粮只分了很少一点,根本不够吃,只好出来乞讨。

当晚,祖父祖母挽留了这家人,没有同意他们在屋檐下借宿,而是让他们在我家临时落脚。在燕子做窝的那间堂屋一隅,用布幔简单遮挡,地上铺层稻草,垫上他们自带的铺盖,一家四口就此住下。那时节,燕子飞回南方过冬去了。

自此以后,这一家四口在我家安顿下来。他们早上出门,到附近和稍微远一点的村子乞讨,晚上回到我家——他们临时的住所。天气寒冷,我家夜饭通常是煮一锅豆折,一家人吃了暖和些。祖父祖母让他们一家四口和我们全家一起吃,说多两个人多添两瓢水。

他们家大孩子是个女孩,小名就叫燕子,十二、三岁,很懂事,嘴巴甜,见着我家长辈,就叫爷爷奶奶、伯伯婶婶、叔叔。燕子对我们兄弟姊妹也好,我喊她燕子姐姐。乞讨回来,吃了晚饭,燕子总要抢着帮忙洗洗碗,扫扫地,抹一下桌子。祖父说她是一只勤快的燕子,要我们兄弟姊妹向她学习。

腊月中旬,他们要返回家去。两个大人挑着乞讨来的几布袋米,燕子和弟弟背着随身行李,哭着跟我们一家人告别。祖父祖母又给他们装了两升米,送了一些旧衣裳。

冬去春来,柳枝悄悄发芽。门前,小河的流水也欢畅起来。正是初春时节,燕子归来了,飞进飞出,家里又热闹起来。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燕子姐姐和他的父亲坐在我家堂屋里。吃过午饭,燕子姐姐跟她父亲回家去了。我问祖母,燕子姐姐他们来做什么,是不是又要来我们这里讨饭呢。祖母说,他们是来感谢我们的,带来一斤红糖。同时还说,他们今年情况有好转,生产队春耕春播抓得紧。粮食少,但是混点红薯、蔬菜,可以填饱肚子,不用出来讨饭了。

随后的几年间,燕子姐姐一家常来我家走动。我读初中的时候,听祖母说燕子姐姐出嫁了,离她的父母家有点儿远。后来,我们两家走动少了,慢慢断了音讯,失去联系。

四十多年过去,算一算到如今,燕子姐姐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去年我回老家,偶然问起祖母,对当年的小燕子有没有印象。九十四岁高龄的祖母说,我记得。

(《羊台山》杂志年第2期总第35期)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jg/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