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娘驾到,开挖藏在墙脚的好玩事儿

此文系挖墙脚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落日的余晖洒在钟楼的金顶上。

和夏天一起出走了的长安城,像个淘气的孩子般,将黄昏的到访推后了些许时辰。

回家的路途总有一段是与钟楼相伴的。

清晨和傍晚的长安城,成千上万只燕子盘旋在西安钟鼓楼上空。

热浪冲刷下的钟鼓楼,燕群们急急忙忙地停留,又急急忙忙地离开。

两座千年城楼也正因她们的存在,而显得严肃却慈祥。

/为啥有这么多燕子/

对于“燕绕钟鼓楼”这一长安城独有奇景,大多数西安人是疑惑的。

钟鼓楼到底有何种神奇的风水,才能吸引如此之多的燕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与钟楼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

燕群如今依然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依旧还在那里绕梁,继续运转时代的盛兴。

如今的长安城里,适合燕子做窝的土木建筑越来越少,钟楼属于斗拱榫卯建筑结构,这种建筑风格的屋檐特别适合燕子居住。

于是钟鼓楼及其他古建筑便成为小燕子惟一可选择的“家”。

可由于粪便和燕窝对古建筑造成的污染,无奈之下钟鼓楼也不得不拉起了防燕子网。

“燕子闹堂,家中吉祥。”

如此多的燕子围绕在西安钟鼓楼,也正说明着长安城是一个吉祥之地。

燕子们在这里低飞、起舞、觅食、捉迷藏,尾巴带着泥土,脑袋叼着虫子,突上突下,深处喧嚣的闹市,一点不为车辆与人流这些庞然大物所惧。

踏着晨曦,追着日落,早出晚归。

三五成群的她们,像坚守的卫士一般,日日夜夜守卫着巍巍钟鼓楼。

钟鼓楼所散发出来的紫气,吸引着各地的燕群在这里繁殖、生息、凌空飞舞。

偶尔还会将关于天气的机密,以不同的飞行姿态,预告给这座城的每个人。

/钟鼓楼奇闻记事/

乌衣巷之于南京,正如钟楼之于西安。

一群燕子,飞过广场,绕着钟鼓楼盘旋,似在寻找着归巢。

她们像是在寻找着一世的命运,又像在寻找着西安前朝所遗留的历史预示。

其实西安钟楼起初并不是在如今的位置。

钟楼原址大概位于今天西大街广济街口,钟楼原来的位置应该位于现在鼓楼的西边。

关于钟楼迁址有一段传说。

万历年间,关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断言,有万年鳌鱼在地下作怪,长安在震动。

道士出了个主意,让在长安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

来到十字街口刨开地面,见露出4块大石头,不一会儿一股水柱夺井而出,冲向天空,随即见到一鳌鱼头伸出井外。

高承之走过去用宝剑按住鳌鱼头,叫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然后将铁链和鳌鱼一同沉入水底。知府征用工匠,夜以继日赶修钟楼。

从此以后钟楼巍然屹立,鳌鱼被镇压在水底,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

上了年纪的西安人大都曾听过一种说法:在钟楼附近的地上或钟楼的墙边仔细去听,能听到汩汩的水声。

当时钟楼迁移时,是将整体拆散。

所有的部件都标上一个号,然后在新址将所有的“零部件”重新组装好,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就进行更换,从而达到整体迁移而不改变原貌。

钟楼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解放后,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

而鼓楼上原悬挂着的两副巨匾:“文武胜地”和“声闻于天”,正是大臣狄仁杰在武则天鼓楼赐酒后想出来的。

/从没上过的钟鼓楼/

鼓楼的建成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

钟楼挂的钟,鼓楼架的鼓,晨钟暮鼓。

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

鼓响,城门关闭,开始宵禁。

每次经过地下通道时,总能看到乌央乌央的人群涌向“参观钟鼓楼”的入口。

北京人不去故宫长城、上海人不去外滩,地道的西安人,似乎很少有上过钟鼓楼的。

对于大部分西安人来说,钟楼就是公交卡上的图案、地铁经过的一个站点、描述地理位置的参考物、带外地朋友逛的一个景点。

我们不曾细心体会过她的威严,却时刻感受着她的温柔。

好像只要看到钟楼,就会觉得莫名的心安。

每个西安人心中,永远有一个钟楼。

她与鼓楼晨昏相伴,与西安四门遥相呼应。

钟楼记录着西安沧海桑田的历史,她铭刻着西安人心中的悲怆与骄傲。

钟楼,也将继续站在这座城市的中央,与西安人一起迎接未来。

/锄娘互动/

//锄谋划策//

还有什么锄娘不知道的事呢?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jg/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