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无形千载续春风有意万枝荣——华幼武《春草轩》诗孝文化赏析华先龙(湖北大冶)/文华幼武(~),字彦清,号栖碧,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和孝子,江苏无锡隆亭堠阳人,无锡自古至今重孝义,其渊源上可追溯到吴文化始祖泰伯,下至无锡东晋华氏孝祖华宝。华宝八岁时遵父命终生不冠不娶,旌表孝子。后至元末华幼武为奉侍母亲,构建我国第一所家庭养老院《春草轩》,屡毁屡建,传至无锡荡口古镇,造就无锡华氏家族六百多年兴盛不衰,形成望族,此都是源于“孝”的理念。孝风兴望族,华幼武幼年丧父,母亲28岁守寡独自抚养他成人立业,他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年轻时曾有公卿举荐他出仕,但他力辞不受,在家悉心侍奉母亲,以尽孝道。母亲年轻守寡上奉公婆,下养子女,多年操劳,积劳成疾,多病缠身,年逾花甲后身体更是日益虚弱,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华幼武见之心痛不已,每每念及母亲劬劳养育之恩,常常暗自落泪,更加竭力尽孝。有一年暮春,其母陈氏患口渴病,华幼武恰有事滞留常州,不在母亲眼前的忧虑,他的觅得鲜枇杷寄母亲,诗云:晓窗灯影缀金花,游子思亲梦到家。旅食暂违忧药饵,慈恩已及寄枇杷。香分彩袖惭怀橘,凉入中肠忆奉瓜。拜舞新偿千万喜,草微春雨绿无涯。其诗之首联,起兴从“晓窗灯影”与“游子思亲”,都可以看出华幼武外出未归,日夜挂念老母,从“晓窗灯影”,到一“梦到家”,写出他对母亲日夜思念与忧虑。颔联承接从“旅食暂违……”中的一“忧”、一“寄”,两字是他孝的具体表现,也足以表明思念之深,道出了自己远在他乡,对家母深深眷顾之情,再到自己付出行动,觅得,并寄出“枇杷”,一解思念与忧虑之情,二有为老母治病之意,三报自己平安以让老母放心。颈联中转入从“香分”与“凉入”,“惭怀橘”、“忆奉瓜”,回思以前母爱情深,承欢膝下之乐,也是体现一大“孝”字,此中二联对仗工稳,写实与抒情相结合,情理并用,爱思并存;

结联升华,“拜舞新偿千万喜,草微春雨绿无涯”对“孝”的升华。更抒发了对母亲的热爱期翼,总之,诗中每一个字都渗透一个“爱”字和一个“孝”字。将孝字一丝理念贯穿始终。以诗言“孝”,以无言“孝”传递对母亲热爱,绝妙好诗!

华幼武的春草轩,可能是在母亲得到皇帝褒奖“贞节华妇陈氏之门”后所建,也可能在前,不过,春草轩曾几次毁灭,或火灾或兵燹,屡毁屡建。当时无锡隆亭远近各界名士争相为之或作记,或吟诗,或作赋,以示敬重。春草轩并非豪门大宅,却是前无古人之建筑,才得到当时各阶层名士赞誉,都是因为华幼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孝惊天地,这与当时重孝风的社会分不开。当时诗界领袖杨维桢的《春草轩辞》,其中有两句最是说明一切。“……青蚨子母不断恩,草有灵芝生孝门。春晖照人春不老,芝草阑干芝有孙……”,“庭前何以报春晖,身上青袍照草青。”这些可以看出那些名士既仰慕华幼武的文采,又被他非凡的孝道所感染。华幼武的春草轩,取名源于孟郊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意。他有一诗作《春草轩对月诗》诗云:昔年阿母宴秋期,满地溶溶月色迟。今夕光辉徒有泪,一天风露不胜悲。良辰荏苒思无极,瘦影伶仃舞向谁。梦出桂花穷碧落,声容仿佛在瑶池。此诗更体现华幼武的孝道。首联,起兴,忆“昔年”秋夜,陪同母亲在“溶溶月色”之时,阖家欢聚于院中,共享天伦之乐,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尽情谈笑之情,温馨时刻,这是多么的幸福呀。颔联承写实情,看到“今夕”同样有月之“光辉”,可是母亲不在人世,自己是“徒有泪”,自己悲伤如“一天风露”,而生“不胜悲”之情。颈联又转到思忆昔年“良辰”,此刻是亲不再,而“思无极”,自己是在月下“瘦影伶仃”,只有自己和月影的“舞向谁”,自己的思念向谁来倾诉呢?

结联两句,思念至极,这美好夜晚,又想起老母,深远的怀念,只在“梦出”,梦中出现呀,在遥遥的“穷碧落”满天之上,连“声容”也“仿佛”在缥缈的天空之上的“瑶池”之处。华幼武此诗,也是以孝为魂,贯穿全诗。

华幼武为了方便随时可以侍奉多病老母,于是在春草轩紧挨建堂取名《春草堂》云:筑得堂成昔奉亲,采衣芳树两鲜新。及时花发春长在,介寿杯深客过频。燕子帘栊初着雨,菖蒲几席不生尘。

蓼莪一自无颜色,漠漠东风草似茵。

《春草堂》一诗更是体现了华幼武的孝道,为了方便侍奉母亲,他直接住在《春草轩》旁,晨昏问候,随时侍奉母亲。看看首联“筑得堂成昔奉亲”引起,可看出他昔时的心愿。“采衣”华幼武是引用典故,相传春秋时楚国有一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后遂用“采衣娱亲”为孝养父母之典。华幼武他用“采衣”足以表明他孝心所在,“芳树”泛指佳木,昔时的“采衣”与“芳树”并在,那情景永远难以忘怀,永远停留在眼前。颔联和颈联,二联承转,对仗工稳,“及时花发”之“春长在”,与“介寿”之“客过频”,“介寿”出自《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郑玄笺:“介,助也”,后以“介寿”为祝寿之词。母在大好春天时节,贺客频繁,无比欢快,正如“燕子帘栊初着雨,菖蒲几席不生尘”。春天“燕子帘栊”,春天多么没好呀,这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一直到端午时节“菖蒲几席”也是人来人往,贺客盈门,而显出“不生尘”。结句回到主题,“蓼莪”典出《诗·小雅》篇名。此诗表达了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德的情思。后因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此处也应该是怀念母亲,“漠漠东风”,东风无声,却有情,宋时诗人吴则礼有“漠漠东风闭蓬户,相思华发忽盈簪”而此时作者是“草似茵”表明自己对无声的东风向往,纵然母亲已去,可他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永在,含蓄表露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经久不歇,此诗也是一“孝”字贯穿全诗,是孝诗经典。

综上所述,此三首七律诗,都是华幼武的孝诗情怀,他将自己深厚文学功底与孝道有机结合,体现了他孝义的深邃和厚重。

于大冶阳光新都五栋(室)年元月16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jg/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