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282.html

年10月10日下午,终于抽出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参观了山东博物馆举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展。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遴选服饰文物30余件,全部是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馆藏明代服饰中的精品,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数量之多,可谓空前,更是明代传世成衣实物的一次的集中展示。

衣冠大成

国庆假期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前来观展的游客也不算太少。

衣冠,从头开始。这次展出的冠有梁冠、展脚幞头、乌纱帽、忠静观和青玉冠。

梁冠:孔府旧藏,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高27cm,筒径18.5cm。

梁冠

这件梁冠,是目前已知的、国内现存明代梁冠传世实物。梁冠是我国古代使用较为广泛、影响极为深远的一种冠式,也叫进贤冠。它始于汉代,经过历代的承袭和改良逐渐变成我们看到的这种造型。

明代的梁冠由冠额、冠顶、冠耳三部分组成,低的一侧是冠额,佩戴时覆在额头上,高的一侧是冠耳,上端形状像猫耳也像蝴蝶翅膀。冠额和冠耳相接处有穿扣方便拼合固定,穿扣,上方还有花形纽,方便簪子从中穿过。冠额和冠耳之间的部分是冠顶,上面还残存着五道皮质的梁。

梁冠上梁的数量,是区分明代官员品级的依据之一-。一般公爵八梁,侯、伯和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公爵、侯、伯的梁冠.上还会有立笔、香草、玉蝉、貂尾、雉尾等装饰。

展脚幞头:属于孔府旧藏,现收藏于孔子博物馆。高20cm,直径17cm,双翅长70cm。

展脚幞头

“幞头”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包头巾。据说北周时期幞头刚刚兴起的时候,用得都是比较柔软、厚重的织物。唐代以后逐渐改用轻盈、平整的罗纱,并加入纸绢里衬、铜铁丝骨等硬物,使幞头更加硬挺有型,原本自然下垂的柔软巾脚也有了不同造型,有时上翘朝天,有时顺风而立,如果我们有机会观察唐宋绘画中的男性,就会看到各式各样有趣的幞头造型。

后来幞头由圆变方,巾脚也变成了可以拆卸的帽翅,这就是展脚幞头。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一个“科普”,说这种帽翅很长的官帽是宋太祖发明的,为的是防止官员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其实那是后人杜撰的传说,而且这种展脚幞头在五代至宋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场合的通用帽子,明代才成为官员公服的定制。

平翅乌纱帽:属于孔府旧藏,现收藏于孔子博物馆。高20.9cm,口径19.7cm。

平翅乌纱

展脚幞头和平翅乌纱帽它们表面都有一层黑色的漆纱,所以才被称为“乌纱帽”。

漆纱就是在纺织物的表面反复刷涂天然的漆树汁液,这样可以提高丝线的耐磨性,也更容易成型。漆纱工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都曾出土漆纱实物。

这种平翅乌纱帽是明代官员常用的冠式之一,经常出现在明代及以后的绘画作品当中,还被戏曲等民间艺术传承下来,所以为世人所熟知。

通常我们经常提到小心你头上的乌纱帽,就是指的这个了。

忠静冠:现藏于孔子博物馆。长径21.5cm,短径19.5cm。

忠静冠

忠静冠以铁丝为框,外罩乌纱为表,中部隆起呈方形,中间微起,前饰冠染,压以金线;后列两翅,亦用金缘。四品以下不用金线,改用浅色丝线。冠染视品级而定。

青玉冠:收藏于济南博物馆,长7cm,宽3.3cm,高3.6cm。冠由青玉制成,呈半月形,后部高于前部,上部装饰有一道直梁,两侧各有一孔固定发簪之用。

青玉冠

金纽扣:这三件金纽扣出土于兖州市谷村镇栗园古墓,现藏济宁市兖州区博物馆

金纽扣

这三件金纽扣整体为长方形,其中两件为花蝶形,一件为花凤形,扣面分别装饰着带有美好寓意的蝶恋花、双凤呈祥等吉祥图案。从结构来看,金扣分为纽扣与纽门两个部分,扣合时,将纽扣一端的圆形突出部分伸入纽门门的圆孔中搭平即可,反之也能轻松解开。

明代的金纽扣与我们现代的衣服纽扣不同,它是扣在衣领上的。明代时,出现了竖领女衫,与传统的直领式衣服不同,竖领可以完全遮盖住人体的颈部,穿着时也更加合身。然而,竖起的衣领需要物品固定住才可以闭合,因此通常会在领口处搭缀金属纽扣。精致华丽的纽扣,还可以使直立的领口看起来更加美观,可谓一举两得。

梁冠为朝服祭服所用、长脚幞头为公服所用、平翅乌纱和忠静冠为常服和便服所用,青玉冠为燕居时的冠戴。

晚些时候我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衣冠大成”的其他展品介绍,如果有时间,强烈推荐大家亲临山东博物馆来与明朝衣冠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zz/10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