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首七律,评论者不多,但很有趣,诗名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一首只有八句的诗,却写得一波三折。首先写浣花草堂的位置,在万里桥西,在百花潭边,虽写位置,但却很美,万里桥、百花潭,名字就有诗意,既有位置描写,也有心态描写,即沧浪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

然后写自然景观,依然很美:风吹拂着翠竹(翠篠xiǎo)显得干净整洁,细雨浸润(雨裛yì)着粉红色的莲花(红蕖qú)发出阵阵的清香。一个是静态的视觉的干净,一个是动态的嗅觉的幽香,注意诗圣用词很独到,没有写风吹而是写风含,没有写雨打而是写雨裛,含和裛用词精绝而独到!

随后开始第一次转折,这样的美庐美景下,却是生活的艰难,一直高官厚禄的朋友,不知何故音信断绝,因此接济就供应不上了,以至于生活最基本的吃都成了问题,一直挨饿的小儿子表情凄惨悲凉!

刚说到美景,就转到了凄凉的现实,这是第一次转折,最后两句,笔锋又一次转折,即使就要倒毙路旁,快要被饿死了,但内心还是狂放的,最后升华到自己笑话自己,当年的狂父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

问题是一个男人不能给家庭创造美好的生活,连生活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妻子孩子都要跟着自己忍饥挨饿,哪里来的底气去狂放呢?

我理解,诗人的狂放源自于对现实的无悔、对艺术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对自我的肯定!

狂放首先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足,草堂虽不奢华,但却是一个安定而温暖的家。诗人从少年无忧,到中年的坎坷动荡、仕途失意,而后颠沛流离,随后有了稳定的居所——浣花草堂,诗人对居住环境是满意和自足的。在另一首《江村》中就把草堂写得很美:“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然后再写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最后写到自己的生活态度,“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有了稳定的住所,吃的虽然紧张,但也应该不成问题,终会解决。诗人有了这样生活的自足,就有了疏放的心态。

诗人的狂放也源于自己的艺术气质,以及对美的发现与欣赏。艺术家一般都是比较狂放的,诗人把诗歌当做了生命的一部分,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真挚的热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他对诗歌的艺术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对创作的殚精竭虑。有了艺术的心态,才能发现美,诗人把万里桥西、百花潭旁的浣花草堂,写得充满了诗意,江村、翠竹、红莲、燕子、水鸥,还有老妻、稚子写得富有情趣、充满美感,一个能够欣赏美的艺术家,一定是旷放的。杜甫名字的甫就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号子美,也是美,有了欣赏美的气质,才能把平凡甚至艰辛的生活看成美,才能有狂放的心态!

他的自信还来自于他对自己理念的坚持!诗人有着深切的怜悯心和同情心,他的三吏三别,表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贫困者的怜悯、对不幸者的关怀,他虽然并不富有,但依然心系天下百姓、天下寒士的疾苦,就连在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想到的却依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对信念的坚持,不懊不悔。

诗人的狂放更是他的自我肯定,如果没有自我肯定,也许就只剩下惭愧和懊悔了,不可能有狂放的心态。杜甫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即使科举不中,也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年轻的清狂和年老时的疏放是不同的,年少時胸懷大志,是進取的“狂”,年老时是看透人間、歷經苦難之後放下的心态,是散淡的狂。诗人有着忠君济世的理想和抱负,虽终其一生,不能飞黄腾达、兼济天下,而最多只能做一个人微言轻的小吏,但他接受这个现实,最后辞官而去,安贫乐道、坦然面对生活,也就是说他以豁达、坦然、乐观、知足的心态,接受了这个生活的现实。

诗人有了自信,就有了对自己人品的肯定、选择的无悔和对命运的接受,也才有狂放的心态。

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有一句解说词:“杜甫面对着自然与时间的广阔,和人为的极限达成了妥协!”这句话客观、深刻,也是对杜甫狂放的一个注解,也正是这种妥协,使杜甫有了疏放与狂傲的心态。

校友李俊红兄草书杜甫七律狂夫

熟话说,“少要持重老要狂”,意思是年轻时要稳重、谦虚,多学习,多进步,到了老年要变得狂些,对自己要自信、要肯定,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自己的为人、坚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做轻易的改变,这话说的是对的。当然老了还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但最根本的理念不要再做改变,不要再轻易动摇了!

这就是狂。

国际品牌化妆品跨境电商糖球购

国际品牌化妆品:跨境电商,正品保障!海关监管,溯源可查!境内购买,零元加价!京津冀地,次日可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yz/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