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见实和一家公司聊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本来私域做的很好,结果因为成本核算到哪个部门身上没有谈拢,竟然就不做了。非常惋惜。不然数据上一定是一个大标杆。之前还挺好的一家公司却因内部系统打通搞不定,最后被搁置下来不做私域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好私域被迫停滞呢?

企业一直处在增长恐慌当中,回到增长本身,回到新的时代中,企业如何站住脚跟。企业传统的增长手段不行了,面对新兴的私域,如何解决流量之困?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见实社群中发起了一波话题讨论,并同步梳理了往期嘉宾谈及类似话题的回复,在一共20位老友的对话中提炼出7个层面的答复以及解决方案,或许对我们内部推行私域会有所启发,如下,Enjoy:

1

成本核算链路长,短期内很难看到盈利

私域这门生意能做到多大,能成长到什么规模。天猫一年做10个亿,私域能否做到一年1-2个亿?这些都是未知的。

读者熄了灯空城说,私域是前期大投入,后期才产出,与购买流量相比,不是一个高效能的手段。很多公司是受不住的,短期内没盈利,领导还会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内外交困,项目才被搁置。

私域作为一个见效慢的盈利部门,似乎谁都不待见。

读者小贤说,电商部门认为他们也能做复购,私域的业绩应该也算他们一份,因此,电商部门每提供一个订单信息,私域部门要返5元并进行内部结算。后来,两个部门各玩各的,过了一年,整个公司解散了。

这种案例比比皆是,读者大燕燕燕子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销售双算”的核算思路,利用三方工具做好数据埋点,备注流量来源,谁的流量谁负责,业绩也就归属给谁。

门店导购在一线做私域运营,那单笔成交给导购提成;私域总部的团队,只算大盘业绩,除了按GMV比例结算外,还有外部流量的吸收和转化也可以分别考核,前端和总部分别推进。

除了“销售双算”的机制,某头部家居品牌用户运营VP直接了当得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合理的奖励机制推动外部门协同发力,私域渠道能带来可观销售额,自然就拥有了话语权。

2

组织内部达不成共识,存量渠道间利益冲突不断

私域用户从淘宝、京东、抖音等渠道获取,每个渠道都有不同负责人,但是,各渠道的盈利最后却都转到了私域的盈利模式中,最后私域部门一家独大,其他部门则会失势,这种内部博弈每天都在上演。

一方面,业务分流,旧利益得不到保障。衣恋集团新零售负责人张笠巍测试过40多家门店,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导购会觉得线上的低价商品会分流了线下的高客单成交。顾客客单的降低,提成少了,而且还造成了一部分用户体验损失,对于区域管理者和店长来说,新零售可能并不算他们的KPI,自然很难推行。

另一方面,学习成本、消费者沟通成本都非常高。五谷磨房数字营销高级总监杜欣华告诉见实,刚开始他们在推行企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yz/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