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如何运用ldquo误会法
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互相误会,从而引起矛盾,造成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如《红楼梦》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相亲相爱而又多有误会。一次误会,一次理解,使他们的感情关系波澜递进,多姿多采;而且,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相同的感情倾向。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作为现实中生活事件的概括反映,其变化发展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规律。运用误会法,当然要追求新颖、出乎意外,但又必须符合事实,在其理中。如果一味标新立异,胡编乱造,人为地制造误会,那将会适得其反。运用误会,只有符合现实生活的情理和人物性格的逻辑,才能更好地写出故事情节的波澜曲折,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使整个作品引人入胜,含意深长。 例文一朵玫瑰花 (电视小品文学剧本) 马路上,车辆往来频繁;人行道上,行人络绎不绝;虽然熙熙攘攘,秩序却井然有条。 两个男孩从横道线穿过马路,向街边花园走去。个子稍高的叫李明,另一个面目秀气,有点小姑娘气质的名叫张林,年龄都约十三岁。 “张林,你瞧!”李明指着前面说。 张林顺着李明指向看去…… 迎面出现一条红布横幅,上书八个大字; 爱护花木不准攀折 (荧光屏上先出现一个个单字;然后镜头推向远处,出现完整的八个字;稍停片刻后隐去)。 这是一支少年宣传队。队员八名,各佩戴袖章。领队的两名高擎横幅,率领其余六名队员(其中二人各手提喇叭)整齐地进入街边花园。 其中有个柳眉大眼,胖墩墩的女队员,对前面那个走得较慢的队员推了一把,说:“快走!别慢腾腾的。” 宣传队全部进入街边花园后,李明和张林也赶上了。 李明一进街边花园,拔腿就沿着一排冬青向前飞奔。张林在后面叫着: “李明,等等我!” 远远传来李明的声音:“张林,你来找我!”还没说完,就蹲下身来,隐没在冬青丛后。 街边花园里一派好景色:一条洁净的水泥大道,两旁绿树成荫;从岔道拐弯,一片绿草如茵,有几个老人在打太极拳;左边一带整齐的冬青与一条羊肠小道相隔;小道另一边则是一个小小的鱼池,池中映出假山倒影,游鱼穿行在“假山”中间:仙山上杂树丛生,鲜花处处,越过假山,则是一个连着一个的花圃;时当春深,各色鲜花盛开,特别是玫瑰花,显得更为艳丽;在花圃的对面,有十几棵合抱的大树。 李明经过玫瑰花圃。一朵碗口大的红玫瑰伸在他的手边。他顺手就折了下来,抬眼忽然看见花圃里立着一块木牌:“爱护花木”;远处也传来了电喇叭的声音——少年宣传队员正在宣传。同时,前面出现了一个人影,李明一慌,随手将花扔在身后,就闪身转入树后。 张林恰好走来、地上那朵红玫瑰十分显眼,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捡起来,闻了闻,自言自语: “真可惜!不知道是谁折下来的——对,该去交给管理员阿姨。” 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柳眉大眼的少年宣传员。她就是刚才在街边花园门口把同学推一把的那个。 “怎么?你折花?”她冲着张林大声说。 张林一怔,随即答道:“我没有折花呀!” “你还赖!”宣传队员瞪着眼,严厉地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这……”张林吓得连话也说不清楚了,“这是……” “这是,这是!这是你折的花!你手里拿着,还想分辩!””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收据簿。“采花一朵,罚款五角!” 张林受了委屈,又无法申辩,禁不住眼泪汪汪。他把红玫瑰送给了宣传员,说;“我没有折花……” “还说没折,废话!快,交人民币五角,要不,拖你上街道办公室。”一面说,她一面就撕下一张收据,往张林手里一塞。“这是收据!” 张林只得从袋里掏出钱来,拿了一张五角的钞票递给了宣传员。 这一切,都给躲在树后的李明看清楚了,他皱着眉,一声不吭。 月亮升上树梢,月光照进了张林家的窗户,靠窗是一张写字桌。 这时,窗下有个黑影一晃,他悄悄伸出右手,往窗里扔去一张钞票,然后弓着身快步离开。 那张钞票端端正正地落在张林的写字桌上。张林走来,发现了它,奇怪地说: “这是谁的钱?”拿起一看,是张五角票面的钞票。 妈妈刚巧进屋。张林就问:“妈,桌上的钱是你的吧?” “我可没有把钱扔在桌上,”妈妈走来,瞧了一眼,这不是你自己的钱吗?昨天我给了你五角钱,你瞧瞧口袋,还在吗?”边说边取了盒火柴走了。 张林一听,没什么说的。他蹙着眉,在思索。 早晨,张林背着书包上学校去,出门就碰上李明。李明瞧着张林的脸,故意问道: “张林,你好像有什么事?” “噢,我正要告诉你,”张林说,“昨晚上,不知道是谁把五角钱放在我的桌子上,问过妈,妈说不是她的……” “也并是别人还你的吧?”李明说。 “不会。” “你想想,昨天发生过什么事,或者代替什么人付过什么钱?”李明说。 “钱是确实付过,不过,那是罚款。”张林说。 “怎么回事?” “在街边花园里呗!李明,那时你不知道躲到哪儿去啦!”张林说。 张林把经过情况简单地叙述一遍,李明的眼前重现了当时的情景。 “依我看,”李明说,“这五角钱你该收下。” “不,”张林说,“不是我的钱,我怎么能收下呢!” 他俩边说边走,渐渐来到学校门口。张林忽然想起什么似地说: “李明,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星期天,咱们用这五角钱去买株花苗,种到街边花园里去。 “为什么?”李明问。“因为,那么一朵好的红玫瑰被折了下来,该给街边花园补种些什么才好。” 星期天下午。张林和李明从花木商店出来。张林手里托着株未开花的玫瑰。 街边花园里。就在原先那个玫瑰花圃跟前,他们站住了。张林瞧着四面,看是不是有人走来,李明双手扒泥,很快就将这株玫瑰种上了。 就在这时,突然从树后闪出个人来。她,就是那个柳眉大眼的女宣传队员。 “刚才你们种花,我全看到了,”她说;不过,为什么不让人看见呢?”她凝视着张林,忽然说,“你,就是罚过五角钱的吧?” 张林涨红了脸,不说话。 “那朵红玫瑰到底是不是你折的呀?”宣传员问。 “不是,不是他折的!”李明抢着回答。 “现在我相信了,”宣传员摸着口袋,“那么,我该把钱还给你,”她取出五角线,递给张林,“我给,请收下吧!” 张林退后一步,将双手藏在背后,不愿接受。 “张林,你应该收下!”李明说。 “不”张林掉转身,跑了;又回过头来:“收据都给丢啦!” 李明和宣传员拔腿追去…… 晚上,灯下。 李明在写着日记。 耳边响起了清晰而缓慢的声音,那就是李明的心声,也就是日记的全文: 上星期日我干了一件蠢事,折了街边花园里的一朵红玫瑰。真惭愧!张林做了我的替罪羊,被罚交了五角钱,我心里难受极了,就在晚上趁张林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把五角钱扔到他的桌上去了。 张林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他无辜而被罚款,却不愿随便接受这“来历不明”的五角钱,反倒用它去买了一株玫瑰花苗种在街边花园里,也真巧,又被那个宣传队员瞧见了。宣传员这才相信那朵红玫瑰花不是张林折的,自己掏出钱来还他。可是张林又怎么肯接受呢! 我是帮着张林种花的,弄得满手是泥,干完以后,我才觉得心里轻松。 是的,我已经用自己的行动抵偿了过错。〔简析〕 这篇作品主要是运用误会法来结构故事情节的。花园里的玫瑰花本来是李明折下来的,但女宣传队员误以为是张林折的,不容张林申辩就罚款五角,这是故事的发生。躲在树后的李明看清了这一情况,可又没有勇气站出来;晚上他趁张林不注意,悄悄地把五角钱扔到张林的桌子上,但张林不愿接受这“来历不明”的钱,想用这钱买株玫瑰花苗种在花园里,这是故事的发展。最后,当张林、李明种花苗时,碰巧又被女宣传队员看见,一场误会才算消除。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展现了张林、李明、女宣传队员这三个孩子的不同性格。 误会不应是作者的主观杜撰,应是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女宣传队员积极、泼辣,不讲情面,但性格急躁、武断,她一出场就把一个“走得较慢”的队员推了一把,她一见张林手上拿着玫瑰花就大声喊:“怎么?你折花?”“采花一朵,罚款五角!”张林呢,是一个很诚实的孩子,但气质过于“秀气”,以致一受委屈就说不出话来了;李明,犯了错误愿意用行动暗暗地改正,但是没有勇气站出来公开承认。这三种不同性格的孩子碰在一起,才可能产生误会,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换一种性格,恐怕不会产生这场误会。所以,误会是可以从人物的性格中找到依据的。另一方面,误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为了更深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张林不要“来历不明”的钱,并且用这钱去买花苗种在花园里,李明悄悄把钱扔到张林的桌上,并和张林一块去种花苗;女宣传队员发觉错罚了,就立即退钱给张林,这些情节都是在误会产生后出现的,都更充分、更全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可以说,这篇作品在运用误会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是很成功的。(选自刘励操《写作方法例》,武汉大学出版社)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转自刘励操《写作方法例》(武汉大学出版社),文中图片来源网络。文章/图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监制:李智明文字编辑:邓航君版面编辑:杨晓勤记叙文写作 如何运用“悬念法”? 记叙文写作 如何运用“蓄势法”? 记叙文写作 如何运用“巧合法”? 记叙文写作 如何运用“顺逆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jg/8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血液粘稠的人,身体会有3种表现,一个不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