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
年2月20-2月24日,“艺传社”携手“天使的书房”联袂推出博雅视觉计划——“看见昆明”! 在五天的时间里,我们聆听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讲述翠湖及周边历史建筑群落的掌故,跟随影像专家学习影像记录的基本方式和操作,艺术课程的专业老师还将引导我们用画笔进行速写与记录……让我们通过手里的影像记录设备、画笔与心灵记录下昆明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昆明文眼”,“看见”昆明的前世与今生。 春风拂面,我们都是孩子,我用我们的眼,我们的心,我们的肢体,来感知昆明。 每个人每个件事都是多面体。你看到的是今天的翠湖,却未曾了解昨天的昆明。你遇到昨天的我,却不知道我今天的样子。这就要我们细致多面去感知周遭,那是你就会知道,生活没有厌倦可言,每个人每件事在时时刻刻都会呈现别样的美。 Day1 2月20日,星期一 导师:孙燕子,风师,姜宏宇,何敏,石头哥哥,王老师 地点:翠湖公园 文案:杨维涵、裴婉婷 “朗读者” 清晨9点的翠湖边,孩子们跟着燕子老师的节奏,朗读着同是小朋友的甲卡写的诗歌。大家一开始都略显羞涩,慢慢适应后也都大胆起来,有的站到前排朗读给大家听,就连最小的小朋友,虽然还认不全诗歌中的字,还是跟着身边的哥哥姐姐们有模有样地朗读。 晨读结束,燕子老师说,真正的朗读者,是不会在乎他是什么职业,什么语言,普通话标不标准,而是他是真正的理解作品,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也希望经过今天的活动,每位小朋友及家长,能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去解读翠湖,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 摄影/姜宏宇老师 “我要把风画出来” 行至卫东桥处,开始了写生。石桥、海鸥、山石,甚至是电线杆,在小朋友眼里都是充满奇趣意味的描绘对象。无论哪一种形式,专注于用画笔创造心中翠湖美景的孩子们,亦是翠湖中心最美的风景。 摄影/姜宏宇老师 摄影/姜宏宇老师 摄影/姜宏宇老师 他是这里最小的孩子,在晨读时,他因为识字少都是和着其他小哥哥小姐姐的声音,走到卫东桥,大家开始画画,他每画几笔都要喊老师“老师你看我画的”,画纸上几只以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海鸥实在可爱,他看看画纸,他说“我要把风画出来”。翠湖的春风拂过他肉嘟嘟的小脸蛋儿,这就是他感知到的翠湖。你的呢? “千姿百态” 在观鱼楼的长廊,姜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开始了寓教于乐的摄影课程。湖心时不时腾起的红嘴鸥群惹来小朋友们阵阵欢呼。大家兴奋地拿着手机、相机,迫不及待地想抓住鸟群腾飞的壮观景象。当然,不受训的鸟群难以满足孩子们,两两一组的拍摄方式弥补了这一缺憾。拍伙伴、拍老师、拍爸爸妈妈,一双双小手似乎还不足以让他们牢牢握住拍照工具,但热情和好学之态却把整条长廊挤得满满的。一旁的红嘴鸥们也似乎感知到孩子们的内心,一次次的腾飞美胜从前。 摄影/姜宏宇老师 每个孩子,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意识形态去共同学习同一知识,呈现出来的都不同。孩子就应该这样,以他们最本真的姿态就感受周遭。 “昆明之眼” 孩子们或许还不能领会“风雨动鱼龙,池影碎翻红菡萏;丹青映楼阁,天光倒浸碧琉璃”的超脱意味,但正如老师所言,“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她,保护我们从小生长的这个地方。”吹柳见垂杨,水已不是当年的水,但对于那鸿碧翠的记忆却将停留在每个昆明人心里,代代相传。 摄影/姜宏宇老师 Day2 2月21日,星期二 导师:孙燕子,风师,姜宏宇,何敏,石头哥哥,王老师 地点:陆军讲武堂 文案:裴婉婷 孩子们在经历百年风雨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继续“找寻昆明文眼”的旅程。经过昨天的相处,今天的再见更像是久别重逢。 “人小鬼大”小恐龙 6岁的“小恐龙”周子程是十几个小朋友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小恐龙”是老师们给他的爱称,因为他总是背一个恐龙样子的背包,这个背包让他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找出来。周子程虽然年龄最小、个子最小,却着实是个“人小鬼大”的孩子。讲武堂的四座走马转角楼展品众多,每经过一处展示柜,周子程都要用自己的相机将这些大大小小的老物件逐一拍下来,每一本书、每一支枪、每一张地图,甚至大炮的每个部分。我一直想告诉他这样拍照的话相机内存很快就满了,可见他如此兴致满满,却又不忍心打扰。“你知道这些柜子是什么吗?”路过放着中药柜的药房展厅时我问道。“我知道,就是装药的地方嘛。”他很有把握地回答。我惊讶个子还够不到柜台的他竟悉知这个。我又指着一个瓢问他这是什么,他看了看展示牌上的字,摇了摇头:“不知道。“这是瓢。”“哦!是瓢啊,瓢我认识。” 摄影/姜宏宇老师 “小鸟和小苹果” 同岁的刘桐羽和赵璟怡,一个像小鸟一样欢脱灵动,一个像刚缀上枝头的小苹果,甜美可爱。刘桐羽喜欢戴着自己绿油油的小遮阳帽跟在姥爷身边,有时又喜欢拿着相机冲到老师面前一通搞怪狂拍,笑嘻嘻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大作,像极了一只天真伶俐的小鸟。“小苹果”赵璟怡则又有几分“天然萌”的感觉。在陆军讲武堂操场写生的时候,一只大约是被孩子们五彩衣服吸引的马蜂给大家造成不少困扰,正在听赵老师讲故事的我,突然感到衣角被轻轻地扯了扯,低头一看,“小苹果”正扭着身子问我:“姐姐,可以帮我看看我身上有什么东西吗?刚才那只马蜂老追我。”我忍俊不禁,笑着回答道:“别怕,你身上没什么怪东西,我也被它追了。 摄影/姜宏宇老师 摄影/姜宏宇老师 “小哥哥” 年龄较大的王汉宇(12岁)和高启翔(10岁半),既是弟弟妹妹们的小哥哥,也是一直走在队伍最后的“保护神”。个子高高的他们,也有男孩子惯有的淘气顽皮。但作为年长的孩子,我却在他们眼里看到了身为小哥哥对弟弟妹妹默默的关心。集队时有小朋友跑远了,他们会悄悄用眼光去找,即便只是一瞬的目光,我还是看到这两个小哥哥的团队之心。 短短两个上午,我对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完全,但他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个性。无论在翠湖波光闪烁的岸边,还是讲武堂威风凛凛的四合院,每个孩子认真求知,那才是童心最美的样子。 摄影/姜宏宇老师 摄影/姜宏宇老师 Day3 2月22日,星期三 导师:孙燕子,倪涛,姜宏宇,何敏,石头哥哥,王老师 地点:云南大学校本部 文案:裴婉婷 2月22日,这个从日期到天气都充满着可爱气息的日子,孩子们跟随姜宏宇老师、孙燕子老师、何敏老师、王蓉老师、石头哥哥还有他们的新朋友——诗人倪涛老师一起,踏进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云南大学游历参观。云大的历史沿革对于这些不足十来岁的孩子似乎还有点难于理解,但听故事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件乐事。即便记不住这座楼是谁建的,那栋楼以前又是住谁的,这些先辈的名字和事迹却多多少少留在了孩子们的印象中。(一旁的老师和家长倒确实听的津津有味,大有收获~)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固然是视线的焦点,但一路带领他们历古观今的老师也是高冷又帅气呢~ 摄影/姜宏宇老师 “各吟己诗” 清晨的惯例仍然是朗读诗歌。好的诗歌能够让我们在品味诗的同时品味生活与人生,今天朗读的《山和海》就是这样一首诗。晨读导师倪涛是位诗人,大长腿,大高个儿,醇厚的男低音,让他整个人都透出淡淡的“高冷”气质。倪老师介绍到,这首诗写于一九七九年,作者陈敬容先生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度过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经历了生活磨难的她更加深邃丰厚、沉静内敛。《山和海》全诗短短几行,几个简单的意象,朴素之极的文字,便展现了一个人细腻的情感,几十年铺就的不老情怀。有了前两天的经验,孩子们已经不再害羞于在众人面前朗读,倒是倪老师独特的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把孩子们都逗得一乐。倪老师向孩子们解释道,所谓诗无达诂,诗歌的意义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而朗读诗歌,也没有固定的语调规律,将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吟诵出来,最舒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朗读。 “以地为席” 云大会泽院不远处有一片林地,倪老师突发奇想,让孩子们席地而坐,给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样的形容很是贴切~清风树影,孩子们安静地坐在地上,一双双眼睛专心致志,那幅画面,极美~)倪老师介绍到,会泽院名字来源于“会泽百家,致公天下”一语,意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应怀抱为天下谋福利之心,学术上包容不同的知识观点,行为上有天下为公之心,胸怀远大。文绉绉的字眼让孩子们理解起来还有些难度,不过学习历史关照现实,从小在脑海中留下的历史的迹,或许将来的某一时刻就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海棠花开” 担任摄影指导的姜老师不光是孩子们眼里的“大神”,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眼里也是崇拜的对象。无论手里拿的什么拍照工具,都能创作出令人赞叹不已的摄影作品,甚至对拍摄对象之一的自然景观也是了如指掌。“这是垂丝海棠”“这儿的海棠花开得还不算好,到了三四月,前面的海棠才叫一个漂亮呢”“只要你不要发出太大声音,把吃的放在手上,哪怕一堆人围着,松鼠也会从树上爬到你手上吃东西”,说起自己镜头下的一花一木,姜老师兴致高昂,听着的孩子们和我们也饶有兴味。 摄影/石头哥哥(姜老师一直在辛苦的为我们拍摄,难得入镜哟~) 摄影/姜宏宇老师 摄影/石头哥哥 分享小插曲 第一天的活动结束,10岁的小浩明问妈妈了几个问题-- 他问:为什么选择翠湖来进行这次活动?妈妈说:翠湖是昆明的文化圈。体现昆明的文脉。他问:是滇池文化还是翠湖文化?滇池文化有多大?翠湖文化有多大?妈妈一时语塞,想了想说:滇池有水繁衍人类,有人就有文化。他再问:历史上有水居的文化有那些?滇池,翠湖都有水,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知道,翠湖是昆明文化圈,可却从没问过为什么? 现在,你开始思考了吗? 摄影/姜宏宇老师 文案/裴婉婷、杨维涵 大家晚安~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jg/1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50种家庭绿植花卉养护大全,爱花人必备
- 下一篇文章: 凶手这是一篇有点难看懂的重口味故事,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