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180306/6084110.html

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们,大部分都嫁给了开国功臣的子侄,后来很多功臣遭到清算,他们也因此受到牵连。还有一些公主,则嫁给朱元璋看中的人,这些人没有家族背景,所以他们的结局,完全是看靖难之役期间的站队是否正确。

就好比之前笔者写了明太祖第六女怀庆公主,她的驸马王宁就是没有家族背景的。在靖难之役中,王宁选择做朱棣的卧底,后来朱棣登基,论功将其封为永春侯,这就说明站队正确了。

而今天我们要来说说,明太祖第七女大名公主,她的丈夫在靖难之役立功,也被封侯。那么她的丈夫当时站在哪一边?立下功劳之后,大名公主一家人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一起来揭晓。

大名公主生母不详,具体名字也没有记载,但很幸运,她出生于洪武元年,此时父亲朱元璋刚刚称帝,她一生下来就是金枝玉叶。在《明史》中,对大名公主的介绍是这样的:“大名公主,下嫁李坚。坚,武陟人。父英,洪武初为骁骑右卫指挥佥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第七女封为“大名公主”,后者下嫁李坚。这个李坚并非开国名将之后,不过他能够娶到公主,还是全靠父亲。他的父亲叫李英,早年追随朱元璋,任沂州卫指挥佥事,后升为骁骑右卫。

洪武十四年,李英随颍国公傅友德出征云南,因立下战功得到朱元璋的器重。不久云南再次发生叛乱,朱元璋就命李英前去平叛。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李英“杀数百人而死”。朱元璋将其追封为镇国将军指挥使,赐葬于南京紫金山,还派官致祭。

就是因为李英战死沙场,朱元璋深感惋惜,所以对李英的儿子李坚是同情中带一些欣赏。李英战死的第二年,他就将大名公主指给李坚,封李坚为驸马都尉,命其掌前军都督府事。

李坚为人聪明有才能,朱元璋对他很满意,所以在洪武朝,李坚深受器重。他和大名公主婚后生活也很幸福,二人育有一子,名李庄。李庄出生于洪武二十七年,在他4岁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听从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并先后削除周、齐、湘、代、岷五王,接着在北平周围部署兵力,准备削除诸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反抗朝廷。这个时候,各位驸马如何站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像前文说的,怀庆公主的驸马王宁就选择给朱棣做卧底,后来朱棣登基,他被封为永春侯,这就属于站队成功了。

那么大名公主的驸马李坚,这时选择支持谁呢?朱棣起兵之后,建文帝随即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让李坚担任左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分道征讨燕王朱棣。

同年八月,三十万大军陆续到达真定县,于滹沱河沿岸与燕军发生激战。大将军耿炳文判断失误,中了燕军的计,损失惨重。在关键时刻,李坚亲自率军抵挡燕军,成功阻住对方。此次燕军攻城三日不克,不得不弃围北还。建文帝得知消息很是兴奋,随即封李坚为滦城候。史料记载:“及战,胜负略相当,封滦城侯,予世券。”

建文三年,大将军盛庸率军二十万驻德州,副将军吴杰、右军都督佥事平安率军驻真定,互为犄角,伺机出击。同年三月,朱棣再次率军南下,先于夹河战败大将军盛庸所部后,又在同年闰三月,诱吴杰等人至滹沱河南岸,双方在这里发生激战,史称“滹沱河之战”。

这场战争的结局仍然是燕军获胜,而在过程中,驸马都尉李坚被燕军的一个小卒薛禄刺中,当场坠马受了重伤。正当薛禄要杀他时,李坚表明身份,说自己是驸马,让对方不要杀他,薛禄只好将其抓到朱棣面前。

朱棣看到李坚后,对他说:“你是至亲,今至此,奈何!”接着下令先将李坚押至北平,结果在去往北平的途中,李坚就因伤势过重去世了。史料记载:“滹沱河之战,燕卒薛禄刺坚堕马被擒,械送北平,道卒。”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将李坚刺下马的小卒薛禄。这个薛禄原本在燕军中,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就因为此次他抓住驸马李坚,因功升任为指挥佥事,开始受到朱棣重用。朱棣登基后,将薛禄升为都督佥事,不久又升为都督同知。

永乐十八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薛禄又被封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阳武侯,世禄一千一百石。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命薛禄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封太子太保,赐铁券。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明宣宗御驾亲征,薛禄就是先锋。薛禄于宣德五年病逝,享年73岁,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

言归正传,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李坚在靖难之役中,是选择支持建文帝的。但是在这场叔侄大战还未产生结果之前,李坚就不幸去世了。这时候他的儿子李庄年仅7岁,承袭其滦城候爵位。

后来朱棣登上皇位,将李坚的名字列入奸党中,李庄因为是公主之子,免受牵连。但大名公主仍然害怕哪天会招来祸患,所以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教导儿子不要惹事。

明仁宗即位后,进封姑姑为大名大长公主。宣德元年,公主去世,享年58岁。公主去世后,李庄寄情于诗酒中,借此明哲保身,最后得以善终。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武陟名人录》)

笔写趣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qc/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