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亿中国人的家园
世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这是亿中国人的家园 文 星球研究所 (本文所有署名摄影师作品均由著作权人授权发表) 中国 山脉展布、江河纵横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可以容纳面积高达 万平方千米 的山地 也可以容纳长度超过 万千米 的河流 还可以容纳 数万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出的 亿中国人 我们的祖先、父母、爱人、孩子 无一不在这里迎来新生 无一不在这里归于尘土 生生死死、悲悲喜喜 (据美国学者CarlHaub估算,地球有史以来总计诞生过亿个智人,我们根据现在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推算得出:中国有史以来共诞生过亿人口,该数据并非准确数据,谨供参考) 有文字记载以来 位帝王 你方唱罢我登场 次战争 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次天灾 或赤地千里、或洪水滔天 中国人的苦难实在太多 以至于我们已经无法提出更高要求 只求一个可以庇护安全、乐享天伦的 “家” (战争次数统计源自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仅截至明代;自然灾害统计源自邓拓《中国救荒史》;下图为“家”的甲骨文,字形是在屋里养着一头猪;对古人而言猪可以提供食物,因此屋内养猪便成了代表稳定与安全的“家”的标志) ▼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建设家园 其种类丰富、样式繁多 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有多少中国人 就有多少种中国人的家园 1 4-6万年前 第一批智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他们力量弱小、所知有限 只能以天然洞穴为容身之所 这便是中国人最原始的家园 (著名的山顶洞人所生活的洞穴,距今约3万年前,图片源自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然而,天然洞穴或大或小、或深或浅 并不能让人称心如意 更关键的是它数量有限 随着人口加速繁衍 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居所 1万年前 黄土高原 一位敢于追逐梦想的祖先 决心用双手打造真正适合自己的家园 他利用粗笨的石制工具 在土层深厚的断崖上日复一日地挖掘 终于开凿出了一个足以栖身的洞穴 中国最早的人造家园之一 窑洞 诞生了 (穴居主要分布于北方寒冷地区,南方湿热地区则是从树上巢居开始的;下图为断崖上的原始窑洞“横穴”示意图,制图 朱亚琳/星球研究所)▼ 黄土高原断崖众多 一个人、一把简易工具,便可挖土成洞 初期先从一个洞挖起 待条件成熟,再在附近挖掘新洞 众多窑洞依山就势,高下叠置 有如现代楼房 (本文照片中的民居多为明清及之后的建筑,下文不再单独说明;下图为陕西省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摄影师 刘江)▼ 窑洞历经数代、数十代人不断扩展 占据整个山崖 形成壮观的窑洞建筑群 (山西临县招贤镇的小塔则村,摄影师 水冬青)▼ 它可以是一个窑洞庄园 滋养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陕西绥德县党氏庄园,摄影师 刘江)▼ 也可以是一个窑洞城市 容纳三教九流、上万居民 (陕西米脂县的窑洞,整个米脂曾有80%的居民居住在窑洞中,摄影师 李溪龙)▼ 窑洞不仅可以在山崖上挖掘 还可以从地面向下挖 形成深达7-8米、边长15米左右的方形地坑 是为地坑院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摄影师 邓国晖)▼ 地坑院纵横排列 从空中俯瞰 如同安装在大地上的一扇扇天窗 (三门峡陕州北营村地坑院,摄影师 徐雨晴)▼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中国人 面朝黄土,背朝天 外有猛兽、冻馁 窑洞内却是冬暖夏凉、安全舒适 一家人、数孔窑洞,足以小康 (山西碛口西湾村,摄影师 李溪龙)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 不过,窑洞的建造 依然受制于地形 在黄土高原之外并不适用 年前 华北平原 青年男女们开始利用夯土、木材 在地面上建造房屋 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 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独立居所 还与父母、子女的居所围合在一起 形成大家庭共同居住的合院式住宅 二合院、三合院,乃至最经典的四合院 都在此后孕育而生 (开封刘青霞故居的四合院,摄影师 杨中天)▼ 人员辐凑、官僚众多的国都 率先形成了合院式住宅的形制标准 一座经典的北京四合院 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 从四面将接近正方形的庭院合围在中间 家庭成员、仆人、客人 依照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主仆分处的原则安身各处 中国人的礼制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图由李乾朗教授提供,其著作《穿墙透壁》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的难得佳作) ▼ 帝王公候更是将数座、数十座院落串联 形成大型合院式住宅群落 (北京故宫中便包括了诸多院落;因照片拼接,边缘有拉伸变形,图片源自 AirPano)▼ 合院式住宅组合灵活、私密性强 甫一出现便从华北平原向全国扩散 陕西关中 人口稠密、用地紧凑 他们缩小庭院规模 将方正的四合院改造成竖长的窄院 (陕西蒲城王家大院,现为林则徐纪念馆,摄影师 李文博)▼ 山西人 也同样喜爱窄院 (山西乔家大院,摄影师 孙霖)▼ 不同的是 善于经营的晋商更加有钱有势 他们凭借巨资将多个窄院拼装成豪宅 从榆次、祁县、太谷、平遥到灵石 乔家大院、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 各种大院层出不穷 (航拍曹家大院,摄影师 乔宝森)▼ 官宦巨族甚至像皇城一样 为自己的家园修建起内城、外城 囊括7层30多米高的河山楼 5层间的藏兵洞以及大小院落16座 其布局紧凑,犹如一座巨型城堡 (航拍山西皇城相府,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家族住宅故居,点击放大可以看到各个组成部分;图片源自 全景)▼ 然而 北方家园的美好时代终将结束 南方将接过接力棒 创造更为丰富的家园类型 2 年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 之后又历经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难 北方汉族三次大规模南迁 他们在南方不同的地域内逐渐分化 形成各具特征、相对独立的五大族群 是为南方五大民系 (南方汉族五大民系分布简化示意图,制图 星球研究所)▼ 一花开五叶 五大民系因地制宜 各自营建独具特色的家园 客家民系 集中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山区 他们从北方迁入,又居深山 既要防御外敌,又要抵御山中猛兽 于是同族同宗聚居起来 修建起各式各样的封闭式大院 包括圆楼 (福建永定承启楼,摄影师 刘艳晖)▼ 围屋 (江西赣州龙南客家围屋,摄影师 王智伟)▼ 围龙 (广东兴宁围龙屋,摄影师 水冬青)▼ 围堡 (福建安贞堡,摄影师 牛奔)▼ 一个个或圆或方的堡垒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客家民系非常独特的防御式建筑群 (永定初溪土楼群,摄影师 刘艳晖)▼ 以福建圆楼为例 圆楼内部没有正房、厢房之分 也没有前院、后院之别 所有房间大小划一,无分高低贵贱 它们都朝向一个中心 即位于中央的祖堂 正是共同的祖先让他们凝聚在一起 共生共死,共荣共辱 (福建永定初溪土楼群集庆楼,摄影师 刘艳晖)▼ 任凭楼外阳光风雨 (福建田螺坑土楼群,摄影师 陈曦)▼ 楼内皆可舞狮游龙 (福建永定高北土楼群承启楼元宵游龙,摄影师 刘艳晖)▼ 一派人间烟火 (福建永定奎聚楼,摄影师 刘艳晖)▼ 与“时刻准备战斗”的客家民系不同 吴越民系 更像是堆金积玉的温柔富贵乡 他们生活的江苏南部、浙江以及古徽州 属于江南的核心区域 这里植被丰富、环境优美 (浙江仙居公盂,摄影师 石天金)▼ 气候湿润、水网纵横 (浙江南浔古镇,摄影师 王威)▼ 士大夫们修建起精致的园林 以彰显自己的品味 (拙政园,摄影师 陈铭)▼ 亭台楼阁、泉石花木 全都聚集在方寸之间 蔚为大观 (拙政园航拍,摄影师 张坤)▼ 商人们则大兴奢华住宅,以炫耀乡里 他们引水绕村,穿户入宅 (安徽宏村航拍,摄影师 应一舟)▼ 白墙黛瓦、宛若仙境 (安徽宏村,摄影师 徐罗杰)▼ 优美的环境、富庶的生活 使得这里成为接纳新移民最多的区域 人口密度极高、用地更为紧张 (航拍杭州富阳龙门古镇密集的建筑,摄影师 潘劲草)▼ 人们将北方的合院式住宅再次加以缩小 使得四面房屋的屋顶相接 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 这样既保留了合院式住宅的私密 又节约用地,还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是为天井院 (杭州富阳龙门古镇,摄影师 潘劲草)▼ 天井院四周屋顶皆向天井倾斜 下雨天雨水顺屋顶流入其中 人称四水归堂 寓意肥水不外流 (杭州富阳龙门古镇,摄影师 潘劲草)▼ 小型的天井院 一棵中等的树木即可撑满天井 (杭州富阳龙门古镇,摄影师 潘劲草)▼ 稍大一些的天井院 也仍不过是咫尺天空 (苏州退思园天井院,摄影师 李文博)▼ 但是 无论荣归故里的江南才子 还是衣锦还乡的徽州商人 都要依靠这小小的天井院 才能保护他们的家人、财富 (安徽黄山潜口古镇,摄影师 樊哲)▼ 不过这种紧凑的建筑布局 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即火灾 一屋着火,往往殃及邻院 甚至将整个村镇化为灰烬 (语出自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描写的是南宋时杭州城的火灾隐患) ▼ “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 巷陌壅塞,街道狭小,多为风烛之患” 为此 人们将院落之间的墙壁加高 超过屋顶的高度 一旦邻院失火 高高的院墙便可将火灾挡之墙外 是为封火山墙 (杭州淳安文渊狮城,摄影师 潘劲草)▼ 远远望去 整个村落往往只见山墙不见屋顶 (徽州黟县南屏,摄影师 杨帆)▼ 于是 封火山墙不但防火 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安徽潜口,摄影师 悠悠)▼ 甚至成为江南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安徽塔川村,摄影师 赵来清)▼ 不止是山墙 吴越民系的住宅色彩更加值得一提 它多数只有单调的白、黑两色 却能最好地融入江南的山川田野 阳春三月 油菜花盛开,大地一片金黄 简洁的徽派建筑点缀其中 如诗如画 (婺源春色,摄影师 李程光)▼ 十月入秋 藤蔓爬满高墙 (徽州宏村,摄影师 章鸣)▼ 丰收的农作物更是晾晒满楼 红的、黄的、白的 将家园点缀得姹紫嫣红 (婺源篁岭晒秋,摄影师 钟润平)▼ 诗意栖居的江南 莫过于此 (杭州富阳龙门古镇,摄影师 潘劲草)▼ 客家民系、吴越民系之外 湘赣民系 闽海民系 广府民系 同样各具特色 因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 湖南、江西两省民居类型较多相似 两者合称 湘赣民系 位于江西乐安县的湖坪村 是一个超过万人的罕见大村 家族兴盛,读书入仕者众多 民居亦是气势昂扬 (江西乐安县湖坪村摄影师 水冬青)▼ 位于湖南岳阳的张谷英村 采用标准的天井院住宅 规模宏大、保存完整 (摄影师 谭力勋)▼ 居住在福建及潮汕地区的 闽海民系 山地众多,交通不便,方言复杂 民居类型也更加分散而丰富 例如闽中三明市桂峰村 依山而建的木屋 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闽中三明市桂峰村,摄影师 廖如江)▼ 广东东部的潮州地区居民 多由福建迁入 他们的山墙墙头 不似吴越民系那般高大 却也独特醒目 (潮州市饶平县汫洲镇,摄影师 佘苏阳)▼ 在广东占据主导的 广府民系 山墙更加引人瞩目 它形似古代烹煮牲肉的大锅之耳 因此得名镬耳墙 (广东岭南印象园,摄影师 陈裕丰)▼ 平视如波浪滚滚 (广州佛冈上岳村,摄影师 水冬青)▼ 仰观如曼妙曲线 (广州塱头古村,摄影师 李程光)▼ 广府民系地处天高皇帝远 其装饰、用色敢于僭越封建礼制 色彩明快、令人愉悦 (广东东莞南社村,摄影师 黄力生)▼ 从空中俯瞰 屋瓦排列整齐、色彩斑斓 (广东南社村,摄影师 陈冲)▼ 广东高要八卦村 按八卦紧凑布局、环水而设 有如堆积的积木 (广东高要八卦村,摄影师 水冬青)▼ 客家、吴越、湘赣、闽海、广府 南方汉族五大民系的家园已是如此丰富 而我们即将展开的新篇章更将是千变万化 3 年前 明朝建立 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 这种状况一直贯穿明清两代 是为中国封建专制的巅峰 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力大幅增强 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逐渐废除 改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是为改土归流 新移民也正是在此时 大量进入以云贵川为主的 西南诸省 来自江淮地区的中央驻军和他们的家属 在贵州建立起半军事化的家园 屯堡 (贵州屯堡之一的隆里古城,摄影师 李程光)▼ 他们镇压叛乱、发展屯田 为了防御外敌 他们的家园全部由石头垒成 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 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市 既可以各自为阵 又可以互相支援 (贵州安顺屯堡本寨,摄影师 李珩)▼ 其建筑、语言、服饰、婚丧习俗 也在数百年来强势保留原籍遗风 (贵州隆里古城,摄影师 李珩)▼ 更多的新家园 则由不断涌入的普通移民创造 其层出不穷,如同雨后春笋 使得西南诸省堪称各式家园博览会 客家人带来了土楼 (成都洛带客家围楼,摄影师 刘子瞻)▼ 湖广移民则带来了合院式住宅 (四川隆昌云顶寨,摄影师 李珩)▼ 众多院落组合成村寨、城镇 (阆中古城,摄影师 向文军)▼ 大富大贵者则比肩江南 建造起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的大宅 (云南建水朱家花园,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间,摄影师 许勉)▼ 许多汉族移民的家园 还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 依山建立起层层叠叠的吊脚楼 (四川福宝镇,摄影师 王云杰)▼ 与之对应 少数民族也将汉族家园的许多元素 灵活运用 创造出更加多样的家园形式 例如云南大理白族的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大理苍山旁的白族仿古建筑,摄影师 杨继培)▼ 与汉族同为合院式住宅 却更加注重精美的雕刻与绘画 (大理白族李德昌家,摄影师 杨继培)▼ 丽江的纳西族 同样大量采用合院式住宅 (丽江束河古镇,摄影师 文军)▼ 在这里抬头即可望见的玉龙雪山 则是与中原、江南的院落最大的不同 (丽江古城,摄影师 刘珠明)▼ 另一方面 清代人口突飞猛进 乾隆初年突破一亿关口 乾隆中期便达到两亿 清朝末年则再次翻番 人口高达四亿 激增的人口使得土地资源愈发紧张 西南诸省的少数民族移家上山 兴建起诸多山寨 这便是我们今天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山区 看到诸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原因 例如侗族 (肇兴侗寨,摄影师 李文博)▼ 侗族在村寨要冲处建立多层檐的鼓楼 遇有重大事件,可击鼓报信 (三宝侗寨鼓楼,摄影师 李程光)▼ 以鼓楼为中心 全村民居依次而建 疏密相间、高低错落 (肇兴侗寨,摄影师 李程光)▼ 其他如苗族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摄影师 黄明生)▼ 瑶族村寨 都各有特色 (广西龙脊梯田,摄影师 陆宇堃)▼ 除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明清时期 人们还将西方元素运用在家园之中 典型的如广东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的 庐居 (开平市中兴村,摄影师 吴启新)▼ 粤闽沿海居民过海谋生 略有积余则回到家乡置田建屋 西方建筑中的意大利穹顶 英国碉堡花园尖顶 中世纪南欧教堂顶等等 都被大胆使用 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民居的先声 (开平市锦江里瑞石楼,摄影师 吴启新)▼ 4 以上 便是中国人家园的全部了吗? 当然不是 以今日中国之广大 各式家园数不尽数 从西南的傣族家园 (西双版纳,摄影师 李玉祥)▼ 到东北的雪乡家园 (雪乡,摄影师 马超)▼ 从西北的图瓦人家园 (白哈巴,摄影师 张煊境)▼ 到东南的台湾高山族家园 (台湾高山族泰雅族眉原社半筒形屋, 图片由李乾朗教授提供) ▼ 从海岛上的石头城 (福建平潭岛石头厝,摄影师 林玩恭)▼ 到青藏高原上的碉楼 (中路藏寨,摄影师 邱盛勇)▼ 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园 开枝散叶六万年来 亿中国人的故乡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乌拉盖草原上的蒙古包 摄影师 邱会宁)▼ 山林牧野,稻米良田 每一个家园都对应着人们对于故乡的印象 记忆中的乡亲们怀着对自然最大的敬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里三十亩富裕葱绿 这里人挤人嬉笑热闹 这里大声喊话是亲情 P.S.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陈志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陆元鼎等《中国民居建筑》、王其钧《图解中国民居》、马立博《中国环境史》等。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风光 △ 一本书打开未知中国,足不出户,一起探索雪山、江河、城市,人间 自西向东三级阶梯,由荒野文明渐入烟火人家: 第一级阶梯:可可西里、阿里、横断山、九寨沟、四姑娘山 第二级阶梯:伊犁、罗布泊、甘肃、西安、成都、梵净山 第三级阶梯:河南、浙江、福建、青岛、江南 18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 全书四色进口纸彩印,高清还原最佳图片质感,采用裸脊锁线装帧,°摊开享受极佳阅读体验; 内含多幅超长拉页,最长达1.8米,带来前所未有的极致视觉冲击; 书架上的中国纪录片,“零基础”国民地理新百科; 诚意十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提升国民视野,传承核心价值观。 星球研究所近3年积累而成 国内第一部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提升国民视野,传承核心价值观 书架上的中国纪录片,文化传承 1本书=3年日夜对内容的精心打磨 1本书=处极致风光的瞬间捕捉 1本书=页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 1本书=小时绘制53幅专业地图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本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扫码即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长三角论坛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新书分享会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jg/8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阿里地铁海关上千岗位招聘,快来打工
- 下一篇文章: 重庆市第三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大赛结果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