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余闻(日)陈舜臣著;吴菲译.陈舜臣所获主要奖项年8月《枯草之根》获第7届江户川乱步奖年获《半日会》神户市民奖年1月《青玉狮子香炉》获第60届直木文学奖年3月《重见玉岭》和《孔雀之路》获昭和四十五年度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年10月《实录·鸦片战争》获第25届每日出版文化奖年10月获神户市民文化奖年9月《敦煌之旅》获第3届大佛次郎奖年10月《叛旗——小说李自成》(与陈谦臣共译)获第20届翻译文化奖年2月获第36届广播文化奖年2月《茶事遍路》获第40届读卖文学奖(随笔·游记奖)年3月《诸葛孔明》获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奖年1月获第63届朝日奖(创作以中国和日本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年3月获第51届日本艺术院奖年11月获第3届井上靖文化奖年10月获大阪艺术奖年11月获三等瑞宝勋章致中国大陆读者私は1972年いらい、毎年のように中国を旅行して、中国を愛する私の気持ちが、それ以前に増してさまざまな作品に影響を与えてきました。私は中国的な発想で作品を書き、日本の読者に中国の文化を伝えてきました。日本と中国は文字通り「一衣帯水」の位置にあり、歴史的にも両国の交流は密なるものがある。この度、新たに中国語に翻訳されて出版される『茶事遍路』『中国五千年』『日本人と中国人』『西域余聞』『儒教三千年』が、中国の読者に読まれることは作者として非常に嬉しいことである。译文自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旅行。那份热爱中国的情感也随之与日俱增,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我的很多作品。我用中国式的思维创作每一个作品,并向日本的读者传递着中国文化。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正如“一衣带水”这句成语描述的一样,两国的交流从历史上看也是相当紧密的。欣然得知,我的几部作品《茶事遍路》、《中国五千年》、《日本人与中国人》、《西域余闻》、《儒教三千年》等将在中国大陆首次翻译并得以出版,能够得到中国读者的赏阅,这本身就足以让作者深感欣慰和高兴了。谢谢!(李达章译)陈舜臣年11月20日一求法僧:践流沙之漫漫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经由西域的陆路,还有一条是经由南海的海路。关于传入年代有各式各样的说法,一般说来,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期。6世纪的杨炫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前文已谈论过。关于白马寺塔前种植石榴和葡萄一段,即出自这部书。在同一段中,有如下记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这是一段著名的传说。汉明帝梦见光彩熠熠的金神,于是派遣使节前往西域,求得佛经和佛像。经文由白马背负而来,因此把寺院命名为白马寺。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前往西域的使者是郎中(顾问官)蔡愔和博士弟子秦景。两位使者陪伴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如果这段记载属实的话,佛教东传的最初路线就应当是经由西域的陆路。佛教正式传入之前,已有西域商人到洛阳来做买卖。当时的西域诸国,几乎都信奉佛教。他们来到洛阳,意味着包容他们精神世界的佛教也一同到来。他们一定在洛阳某处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场所,我想很可能就是白马寺。西域人的佛教信仰展示在洛阳人面前。当地人起初一定是以好奇的眼光看待他们,但并未接受这种信仰。语言不通,自然也无法理解教义,并且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也还没有想要理解的期求。直到三国时代的乱世来临,人们才开始有了人生究竟为何之类的烦恼,西域人的信仰因此日渐受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zizhanga.com/yzzpz/6704.html